我国古代各民族的发式可分为总发(即束发)、髡发(即剃发)两大类。
汉族的发式属总发类,成年无论男、女,都将头发束之为各种不同的发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革除,三国曹操因马受惊踏坏良田,以割发替代斩首,足见头发在汉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清初,江南一些明朝遗民以死抗争清廷的剃发令,其心情可想而知。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式则属髡发类。西夏国的党项族、辽国的契丹族、金国的女真族和元朝的蒙古族都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战争不绝,其发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髡发的部位略有不同。这不仅是民族之间审美的差异,更是在战斗中区别敌我的重要标志。
元昊在西北建立西夏国,他欲除旧俗,先自秃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其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金环以异之。在一些有关西夏的史籍里,屡见“秃发”之词。西夏党项人笃信佛教,有“僧国”之称,秃发不仅是区别族属,而且表明了宗教信仰。在出土的西夏佛教版画插图里,皆为秃发似僧的佛教徒。今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出土了29幅彩绘木板画,其中绘有半髡顶、留鬓发和披肩发的党项驭手和侍从。可见,元昊的秃发令在西夏后期渐渐失去了约束力。
辽国的契丹人留发的部位截然不同,仅剃颅顶和后脑之发。留发有二式,一为髡顶披发式,二为髡顶长鬃式。这种习俗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无一例外,甚至少女在出嫁前也得髡发,嫁后方可蓄发,说明了契丹族发式的统一性。
金国女真人的髡发制度在诸族中最为苛刻,并推行到其他民族中,视之为臣服的标志,这种习性一直延传到其后代——满族。《大金国志》云:“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所谓“颅后发”当指耳后为主发部位,髡顶须净,额前不留丝发。金代常有因髡发不净而惹出杀身之祸。金初,对宋朝降臣也以髡发待之,当时的降臣如李俦、刘诲善等,被强行髡发左衽,二人相视,不禁失声痛哭。有趣的是,南宋画家常借画汉代文姬归汉的故事,以表爱国忠宋之心,因不知汉代匈奴人的形象,只得画当时的女真人代之。元、明、清的一些画家以讹传讹,以至于凡画北方少数民族者,皆将女真人的辫发作为造型标志。
元代蒙古人的发式脱胎于金人,为加以区别,蒙古人髡顶时,在正中多留一缕短发,垂到额前,时称“不狼儿”。蒙古族统一中国后,并未像女真人那样采取严格的统一发式制度。战争已结束,各民族不同的发式给他们带来了广泛的挑选范围,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发式也被汉化了。
(廖茂财 来源:牛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