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逯副局长,你在“替谁说话”
· 做不做福尔摩斯
网民自己说了算
· “眼神执法”是软暴力也是进步
· 特招可乐男孩的“强强联合”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特招可乐男孩的“强强联合”梦
  ↓想喝可乐与保送名校有何关系 东方早报 6月17日 作者 司欣

  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奥运火炬手、德阳东汽中学女生马小凤和“可乐男孩”薛枭,目前已分别被免试保送到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目前,薛枭仍在苦学外语以期能跟上大学的学习进度。(《青年报》 6月16日)

  [东方早报一评]

  姑且不论高考保送机制本身存在何种设计缺陷,仅仅因为特殊背景就被免试进入名牌大学学习,还是不免令人震惊。名校的稀缺,决定了这是一块不可随意占用的教育资源,必须有相应的准入机制以确保其公平性。

  如果说大地震后,对一部分贡献杰出者论功行赏,人们也还可以接受。然而不管怎么“挖掘”和“升华”,大概都很难从“可乐男孩”薛枭身上,找到足以免试保送名校的资格闪光点,仅仅因为一句“叔叔,我想喝可乐”,就能逾越考试和平等的门槛吗?记得这一也许所有小孩都可能产生的自然本能反应,让当时舆论大加追捧,有人感叹“可乐男孩逗乐悲伤中国”,有人赞曰其为“废墟上冉冉升起的中国希望”。

  当时的悲伤中国的确需要乐观元素提振民族士气,薛枭的“达观幽默”在当时也并没有产生功利效果,无论怎样赞美都不会有负面性。那么当现在其言行被当成了某种教育权筹码,并可能触犯了教育公平和其他公民的受教育权,就很难让人接受了。“可乐男孩”在地震中的“幽默”,此时功在何处?

  如果仅仅是因为地震滋生了特殊背景下社会普遍的同情和怜惜,教育体系所表现出的“感性”和激动真让人匪夷所思。所谓“他在去年的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与我们财大的校训‘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相吻合”的校方解释,未免太牵强附会。

  教育资源越来越具娱乐化和媚俗化倾向,热衷于向名人和热议人物抛橄榄枝。名人、明星也许能增加高校的无形资产,但却可能伤害教育的公信力。大学校园并非不能容纳薛枭,而是不应容纳对教育公平和治学精神的戏耍心态。

  [现代快报再评]

  作者对教育公平的敏感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官民差别,在教育资源分配上都有表现,而且好像越来越严重,至少是社会觉得越来越难以容忍。

  至于“可乐男孩”薛枭是否应该免试保送上海财大,我感觉并非特别重要的问题。他家有什么背景吗?学校似乎就是冲着他的知名度要他的。如果我们承认学校应该扩大招生自主权,那么要一个有广告效应的学生,应当可以理解。毕竟我们应当相信学校的理性,没有强迫,他们不会干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学校其实并不会只考量名气这一个因素,薛枭不是“仍在苦学外语以期能跟上大学的学习进度”吗?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