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6月14日《新京报》)
两年左右的时间,猪价及肉价从暴涨到暴跌完成了一次价格轮回。眼下猪价暴跌固然有经济大环境的因素,但正如众多专家所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供过于求,亦如两年前猪价暴涨主要缘于供小于求。价格暴涨与暴跌往往是一前一后的因果关系,因此,无论消费者还是养殖户都不愿意看到肉价大起大落——眼下暴跌的行情固然有利于消费者,但就像很多人所担心的那样:说不定一两年后肉价又将暴涨,又有很多人吃不起猪肉。
此时的猪价暴跌,让人想起两年前的猪价暴涨,还让人想起当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加息、补贴生猪养殖,目的无非是鼓励生猪生产,扩大供给,平抑肉价。调控政策的初衷当然值得肯定,但情急之下,有关方面似乎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暗藏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政府即使是出于好意而“刺激”市场,也会在客观上干扰市场的内在规律和秩序,让猪价及肉价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而出现大涨大跌。
当市场供小于求之时,肉价暴涨会迅速传递至生猪养殖环节。由于养猪行业市场化充分,进入门槛非常低,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政府即使不给补贴,人们养猪的积极性也会很高,如果政府此时还不断出台刺激措施,人们养猪的积极性就会过于旺盛,导致生猪养殖非正常过快增长,必然带来肉价暴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眼下猪价暴跌的“祸根”,早在两年前就已埋下。
实际上,当年有很多专家学者一再强调上述“常识”,并对有关方面的调控政策提出了质疑。比如“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就曾撰文指出:“猪肉供需问题,市场机制是可以调节的,政府不要太多操心。市场大起大落往往就是政府操心操出来的。”遗憾的是,在一片补贴养猪的热潮中,这些有识之士的声音显得那样微弱。
当猪价暴跌的预言不幸成为现实,回头反思当年的调控措施,是“正当其时”的。当肉价一直在暴涨暴跌的怪圈里上下折腾,我们必须审视相关政策是否有失当之处,以期汲取教训,并将其转化为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