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传说中的《新闻联播》改版还在酝酿,央视就摆了一记乌龙,说的是2009年高考新闻,出的是2008年高考画面。
播出这种时光倒错的画面,新闻应算假新闻。假新闻,当然不新鲜。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假新闻,有过不少,例如纸包子。没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假新闻,可能更多,说好话的假新闻,谁在意呢。
央视这个假新闻,如果不是公交车上挂了距北京奥运还有多少天的横幅,原本假了也就假了。新闻造假被一条横幅出卖,实在是鬼使神差。那个时光倒流的画面,是要配合交警提前上岗服务考生的解说的。今年6月7日,交警肯定是提前上岗了;去年6月7日,交警肯定也提前上岗了;但把去年的真画面用来配合今年的事情,这是作假。
高考期间,交警提前上岗,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每年都会定时报道的“可喜”之事,很多很多,例如科技进步、工业报捷、农业丰收、生活富裕、农民增收等等。这些事情,原来都各有“经典画面”与之配合,从“素材库”里选用即可,因为没有穿帮细节,用来用去也没有人说假。一条鱼儿在网中跳跃的画面,配合渔业丰收的新闻,你不会问鱼是哪一年跳的。那个交警上岗的镜头,如果不是出现了距奥运多少天的字样,其实就是通用镜头,哪年都能用。如果没有人能够发现假,那就不是假,那就是真实。
央视起初对此事是不予答复,表示“不会具体回应”的。这是什么想法,真是令人没法猜测。镜头穿帮,在影视创作里面出现都是问题,新闻机构却能够有“不会回应”的表示,不会回应,表明央视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说这个事儿配那个镜头,制作假新闻没什么要紧。也许内心里有些懊恼,下回创作不可以穿帮。
接下来,央视进行了道歉。从不回应到道歉,央视还不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媒体。性质上,这个事被称为一个“不该出现的失误”。今后怎么办?“重申新闻画面要确保真实、准确”,“尽力确保播出的每一个新闻画面都准确无误”。听说在道歉的时候,又出了一点纰漏,道歉时间又提前了一年,写成2008年了。这也是一个失误,枝枝蔓蔓,很啰唆呢,但没什么要紧。失误,都是没什么要紧的。
央视没有承认新闻造假,但这就是一次新闻造假。央视不要觉得委屈。这不是你们愿意造的假,而是江西电视台造的假。江西电视台没拍到交警,却把交警画面给了央视。江西电视台的画面是交管部门的通讯员提交的,交管部门的通讯员是造假源。也许交管部门的通讯员也会说自己没有造假,他可以说自己不知道电视台要那个镜头做什么用。于是一个假新闻变成了无人造假的假新闻。全体“失误”而已。
央视《新闻联播》正在酝酿改版,据说要做大调整,贴近观众,减少领导人活动报道,增强舆论监督和批评。央视准备改变“汇编素材”又以本台新闻面目出现的做法吗?新闻造假以后还会有“不会具体回应”的反应吗?舆论监督者自身是否有接受监督的习惯?镜头作为一种权力,准备如何行使?一副有亲和力的面孔,是否代表着新闻的可信?新闻真实,能够追求到何种程度?
问题很多,实话说,有些也非央视可以自主作答。从总体上,新闻如何重塑信用,给人以不会说假话的印象,路还很长。
(作者系著名杂文家,《长江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