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71年没回故乡
老兵想把家乡一草一木看个够
· “义丐”徐超改做明星用名赚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义丐”徐超改做明星用名赚钱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经纪人出现在了他的身边
  徐超,这个在南京江宁的乞丐,因去年汶川大地震后捐款被快报独家报道而名噪一时,被人称为“义丐”。在人们的关注中消失大半年后, “义丐”再次频频出现于媒体。昨天上午,徐超在南京进香河一家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跟他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叫相晓冬的职业策划人。

  40天前,徐超就是跟着相晓冬去了北京,开始实施他们的“以义取利”计划。此举一出,舆论哗然。

  去北京,未谋职却频频出镜

  “愿意和我去北京吗?”4月27日,相晓冬在江宁找到了乞讨的徐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时的相晓冬还是中国企业报的记者,一位职业策划人。“我是您的‘粉丝’。”相晓冬说,此次专程来接他进京谋职。相晓冬还带来专门为徐超创作的《义丐赞歌》,一句句念给他听。这让老人大为感动。他带着自己一直照顾的精神智障乞丐“呆子”到一家小餐馆,留给呆子500元后,跟相晓冬去了北京。

  “上了火车后,他才跟我说,带我去北京,其实不是找工作的。”徐超告诉快报记者,相晓冬说让他去“做明星”,还说他“一身都是宝”。这让徐超如坠云雾,“我一个要饭的,身上都是破烂,哪里来的宝?”但相晓冬告诉他,“义丐”的名气,身上破旧的衣服,手里的不锈钢讨饭缸子……都是宝。而这些宝,是可以用来换取“利”的。

  徐超接受了相晓冬的安排。到北京后的10天,相晓冬以“平均每天一家媒体的频率”,安排徐超先后接受多家电视台及纸媒的采访。

  “以义取利。”面对媒体,相晓冬直言自己的想法。“义是徐超独特的品牌,拥有市场价值。有义的人应该在物质上同样富足。” 相晓冬称,他与徐超是合作关系。“我的智,加他的义,等于以义取利这一颠覆传统经营理念的全新尝试。”

  一个名为“义丐徐超”的博客也被开通,进行“网络乞讨”,徐超欣然接受。

  利未取先遭质疑

  然而,他们的“以义取利”计划还未开始正式实施,就在读者中和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别把义丐徐超逼成“芙蓉姐姐”》,5月5日,评论家乔志峰撰文质疑相晓冬的行为,“老人甚至可能沦为一个工具、一个傀儡,只有任人摆布的份儿。”乔志峰质疑,这是在弘扬“义”,还是扼杀“义”?

  网民观点与乔志峰大同小异。虽然大家都将徐超和相晓冬分开对待,但仍有人担心,心地善良的义丐徐超会不会在策划和商业包围中最终将自己套牢?

  相晓冬最受质疑的行为,是他在徐超的博客中公开了自己的私人银行账号,让捐款都存进这个账号。并称,乞讨来的钱分为两部分支配,其中个人捐款和企业捐款的一半,将全部捐给灾区。企业捐款的另一半则由他支配。

  “我相信他不会骗我。”面对公众质疑,徐超称从未怀疑过相晓冬,“他是个好人。”

  “取利”之路频碰壁

  在北京,徐超共接到6500元的捐助。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时,相晓冬带着徐超赶赴四川,在那里捐出1500元,并进行募捐,但几乎没人捐款。四川省慈善总会相关人士强调,“这种私人募捐行为是不合法的。”

  截至昨天,相晓冬公开的两个账户上没有收到一分钱捐款。然而,在徐超的脸上,记者看不到一丝焦急。“现在我的身份证办好了,我有自己的银行账户了,捐款可以捐到我的账户上了。”徐超对募捐的前景很看好,“要是用我的名字开设账号,起码50万元到账了。”

  相比数月前记者见到他时,徐超的口才明显好了很多。去年,在快报记者陪同下前往四川时,徐超受到当地媒体极大关注,而此次四川之行,只有几家媒体前往采访,为何受到如此冷落?徐超说:“那是因为大家目光短浅,都不能理解小相,他们看不到长久的未来。”只有小学文化的徐超还大谈在地震捐款中备受非议的企业及其企业家,认为他们并没有对社会尽到“义”和责任。至于博客,徐超称是相晓冬帮他开的,“内容他都读给我听了,是经过我同意的。”

  “您相信自己能成为明星么?”记者问。“嗯,相信,小相说了能让我成为明星。”“那您觉得成为明星好吗?”老人点了点头,“当然好。我当了明星后,可以更好地为灾区做事。”对于有网友质疑,徐超是否受到了相晓冬的胁迫,才走上炒作之路,老人连连摇头,“当然不,他对我挺好的。”如果炒作失败,相晓冬还会像如今这样善待老人吗?“会的,我相信他会。”

  改为拍卖取利

  昨天上午,记者在南京一家宾馆客房见到徐超和相晓冬时,相晓冬先递给记者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份“通稿”,还有100元“车马费”。被记者拒绝后,徐超将钱塞回了口袋。

  “我没有私利的想法。”相晓冬再次重申。“不光个人的捐款,企业的捐款也全都捐给灾区,我们一分不留。”相晓冬改变了以往的说法,而宣布了另一个计划,“拍卖,老人身上的衣服、鞋子、讨饭缸子,每件行头都可以拿去拍卖,每件出价1000万。”但徐超立即插嘴,“1000万有点多了,我看100万就差不多了。”

  相晓冬还改变了一直以来“以义取利”的说法,“现在我不取利了。如果拍卖顺利,一半的钱用来建立义基金,一半的钱归老人所有。到时他给我多少,我就拿多少。”

  相晓冬认为,最终他们不会亏,但这次没有回头路。“要么徐超成明星,我成经纪人,要么我跟他一起成乞丐。”相晓冬颇有些悲壮地说。但他又称,他谋生绝对没问题,“光写义丐的故事都能赚钱。”

  下一步,相晓冬打算看有没有其他媒体邀请他们过去,“无论媒体是不是骂我,只要他们关注我。实在不行,就回我山东老家,继续造势。”

  “如果这条路走不通,即使小相退缩了,我也会一个人走到底,我是为灾区。”徐超说。

  快报记者 常毅 马晶晶 文

  快报记者 唐伟超 摄

  ■手记

  从说讨饭到谈责任

  记者眼中的“义丐”变化

  第一次见到徐超,是在去年5月16日的晚餐时分,老人身上的破衣服发出一股酸臭味,花白的长发耷拉着,端着不锈钢杯子,不停地颤声说:“行行好吧,老板。”不管能不能要到钱,老人都是礼貌的一句“谢谢”。去年冬天,记者曾陪同老人去四川参加一所希望小学的落成剪彩仪式,那几天他住的房间里散发着异味,连服务员进出都捂着鼻子。

  再见徐超,是昨天上午,在一家宾馆里,他和他的经纪人受某电视台之邀,来做一档访谈节目。

  仍是那身穿了16年的洗得发白的打满补丁的蓝色中山装,眼熟的蓝灰色布包斜挎在身前,里面装着那个不时叮当作响的不锈钢讨饭缸子。但记者走近时,却闻不到他身上曾经散发着的异味。身上的衣服和布包也洗得干干净净,看不到一丝油垢。灰白的头发和胡须梳理得整整齐齐。他老练地操作着房间的空调和电视机,没事则靠在床头翻报纸。如果不是这身招牌式的行头,记者怎么也无法将他和乞丐联系在一起。

  数月前,记者曾专程到江宁看望老人,那时他谈到最多的,是每天的收入,“今天还不错,要了20多块钱呢。”但这次,他却主动跟记者聊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王石、三鹿奶粉、王老吉,还有他开通不久的博客。对于这些曾经的社会热点话题,老人不停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坐在一旁的他的经纪人相晓冬则不说话,只看着老人微笑。

  快报记者 常毅 马晶晶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