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期间,普通韩国人的环保意识给记者留下的印象,比政府的主导政策更加深刻。
如果说,“绿色”起初只被看作李明博总统的一张政治牌,那么现在已逐渐成为韩国民众的实际生活方式。一场“绿色国民运动”,自上而下正在韩国展开,方兴未艾。
“We are thinking green(我们关注绿色生态)”,这句话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渗透进韩国人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
记者平常很容易见到的小细节,在这里悄然改变。
“失踪”的一次性筷子与垃圾桶
餐馆里看不到一次性筷子、街上找不到垃圾桶,这或许是首尔与南京两个最小、但也是最大的区别了。无论是街边小小的料理店,还是高星级酒店,都不提供一次性筷子,酒店则包括牙刷、牙膏等洗漱用具也不免费提供。
一次在一家传统韩食店就餐时,老板权先生告诉记者,韩国人也曾经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但这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破坏,在政府倡导和管理下,现在韩国所有餐馆都不提供一次性筷子,代之以不锈钢筷子,既环保也容易清洗消毒,“如果有人使用一次性筷子,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而街头的垃圾桶也跟一次性筷子同样难找。走在首尔主次干道,路面十分清洁,却偏偏很难看到垃圾桶。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一样,曾经“标榜”卫生的垃圾桶已逐渐淡出街边。
“垃圾桶看起来干净,其实最不卫生,如果倾倒不及时或者垃圾溢在外面,更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几天的采访中,记者的韩国朋友每当手上有垃圾,总是习惯性地放进随身携带的包里,等到了车上或者有垃圾桶的地方再丢弃,“实在找不到垃圾桶,就带回家放进垃圾袋。”
通常,首尔的一些公共场所如街心绿地、公园景区、住宅社区等,都会设置垃圾桶,而且通常一排4-5只,这并不是为了增加容量,而是为了对垃圾进行细分。除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还专门辟出了食品垃圾,回收后主要用来再加工生产饲料。
目前,首尔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是11420吨,人们也早已习惯了“垃圾的种种扔法”,不同的垃圾收集车分别会在星期几开到社区,星期几就该丢哪一种垃圾。
“登堂入室”的自来水
无论冬夏,韩国人的饮水习惯都偏爱凉水,所以各种各样的矿泉水、纯净水排满超市货架。但是记者平时见到最多的,恰恰是自来水。
首尔的自来水取自汉江,净化后直接装进瓶子出售,或通过管道输入学校、医院、公共场所的饮用水龙头。首尔人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阿利水”,这也是汉江在高句丽时代的称呼。
首尔市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让1200多名被试验者蒙上双眼,试饮自来水“阿利水”、净化水、纯净水等三种水,结果非常惊人,有50%以上的市民认为自来水最好喝。
中国人对“阿利水”也并不完全陌生。2008年8月的北京奥运会上,首尔向志愿者们捐赠了10万瓶“阿利水”;此前的6月份,首尔还曾向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捐赠10万瓶“阿利水”。
韩国总统李明博在青瓦台第一次国务会议上饮用了阿利水后,决定在青瓦台持续饮用自来水。5月18日,C40世界大城市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韩国总理,以及世界40多个城市的市长们面前都发了一瓶这样的自来水。
多花钱买“小”包装
在首尔的乐天超市、易买得超市,服务区设立的回收点引起记者注意,这里主要回收商品包装与居民家中的旧货。一些刚刚从收银台结完账的顾客,紧接着就会来到这里,把商品外包装统统拆掉。
原来,首尔市民盛装生活垃圾,必须购买政府统一监制的垃圾袋,尺寸规格都有限制。普通家庭每个月大约需要花费2500韩元(相当于12-15元人民币)来购买垃圾袋,“如果垃圾多,用的袋子钱也多。”韩国朋友说,首尔人一般都不买大包装的、过度包装的商品,有时候宁愿多花些钱买更小的包装。相应的,也就很少有生产企业会在产品包装上大做文章,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这些回收点还负责承接居民家中的旧货,如家电等日用品,如果工作人员看到它们还能继续利用,就会回收下来在维修后提供给一些经济困难家庭或落后地区……
这样的“绿色生活”,在韩国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些倡导者也因此成为首尔人心目中的“环保教母”。今年52岁的李効斋,就在发挥着这样一种影响力。采访中,她利用简简单单的几块布料、几根橡皮筋,就在记者面前“包装”出了漂亮的纸巾盒、时尚的女士挎包。如今,忙碌的李効斋频繁亮相于各种电视节目与公益性场合,向人们宣传自己的“绿色”生活方式。
“我的愿望,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不用一丝一毫的胶水和化工材料,‘包装’一下开幕式!”她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