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幸福感”、“开心指数”是嘛玩艺儿?
· 中资银行一枝独秀为何遭质疑
· 从黑色论文看“耻感文化”的失灵
· 权力离“拒绝自带酒水”越远越好
· 安监员集体辞职未必是坏事
· 问责压力何以让安监员集体辞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幸福感”、“开心指数”是嘛玩艺儿?
  ■异论锋生

  虽然经历了雪灾、地震以及金融海啸的冲击,但深圳市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深圳人对“幸福”的个人综合满意度与2006年相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其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市民,超过七成感觉“幸福”。

  (《南方都市报》5月25日)

  在深圳这样一个消费水平居全国前茅的城市,3000多元的月收入便让大多数人感觉“幸福”,我不得不将信将疑——好在,表示怀疑的并非只有我一人,南都网在发这条新闻时,附带搞了一个小调查,125人参与投票,竟有115人选择“我感觉不幸福”。而在新闻下的跟帖中,网友们纷纷对“68%的深圳人感觉幸福”表示质疑:“当笑话看吧”、“也不知是哪来的数字”、“忽悠,接着忽悠”……

  这就很奇怪了!深圳市社科院的调查结论来自1742份有效问卷,网民和市民的看法来自真实的生活感受,两者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我想说的是,幸福感这东西,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是很“唯心”的玩艺儿,时高时低,时有时没有。比如说,如果我对老家乡村的乡亲们来一次幸福感调查,设定“邻里关系”、“家庭和睦”、“温饱情况”、“环境状况”、“住房情况”等几个调查小项,我敢打赌,调查结果肯定是绝大多数人感觉“幸福”——虽然他们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农村人有农村人的幸福,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是不是?

  所以,我总觉得,对一种飘忽不定、属于“唯心”的东西进行正儿八经的调查,是很不靠谱的,如果再把调查结果当作一种政绩来宣扬,要么是愚不可及,要么就是别有用心。除目前流行的幸福感调查外,前不久,上海市别出心裁地搞了个“开心指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的“开心指数”暂居五城市之首,大大的一份荣耀!殊不知,开心不开心,同样是一种难以琢磨的玩艺儿,你却固执地认为大部分上海人是开心的,进而认为上海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让大多数上海人开心地生活着,是不是有些可笑?

  其实,若真想知道市民们过得是否幸福、开心,不妨去调查失业率、社会保障、医疗、社会治安以及市民收入情况,有了这些方面的真实数据,自然可以判断出人们过得怎么样,幸福开心与否。换言之,市民们的幸福感、开心指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收入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安全保障,舍弃这些实实在在的调查而热衷于搞“幸福感”、“开心指数”,不仅没好处,还会让一些决策者被虚幻的数据冲昏头脑,搞出拍屁股的决策来。(晏扬)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