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权力搅浑教育这潭“清水”
· 心因性疾病“因”何而来
· 邓玉娇案:值得玩味的微妙变化
· 开心国学 让北大闹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2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心因性疾病“因”何而来
  ↓吉林泄漏疑云心病还需心药医 成都商报 5月22日 作者 徐琼

  4月23日起,吉林化纤厂近千人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与该厂邻近的生产苯胺的康乃尔化工厂被疑为祸因。医学专家组对吉林化纤集团部分职工和附近居民因接触不明气体出现身体不适反应事件做出调查意见,认为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新京报》 5月21日)

  [成都商报一评]

  不管是现实中的化工厂泄漏,还是想象的毒气来袭,是活生生的人体中毒,还是幻想出来的群体性癔症,吉林化纤厂污染事件尽管疑云密布,有一点却很清楚:活在恐惧之中,是近千名“中毒”工人最大的心病。

  4月23日起,吉林化纤厂近千人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与该厂邻近的生产苯胺的康乃尔化工厂被疑为祸因。直到20天后,此事被媒体披露。5月14日,卫生部专家组公布结论排除了化学中毒,认为是“心因性反应”。

  “心因性反应”上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2005年6月导致300名学生住院1人死亡的安徽泗县疫苗事件。按说此病“多发生在6至15岁的少年儿童和女性当中”,而吉林化纤厂此次近千名成年人的“歇斯底里”大发作实属离奇。

  所以专家组还是“担了很大风险”——在更相信“常识”的舆论环境下,这样的“真相”当然令人难以置信:没有实质性的中毒为什么要每天打100元一针的解毒针,吉林化纤医院医生表示“患者受损害的不仅仅是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心肌的损害,还有白细胞减少”是诊断结果还是危言耸听,公众疑虑重重。

  事实上,即使以专家组的结论为“真相”,带给我们的震惊并不亚于一场现实中的污染事故,也并不比后者更让人释怀。什么样的恐惧能让近千人平生被害的想象,什么样的想象能让近千人出现头晕、恶心、倒地抽搐的生理反应,必须追问:心病因何而生,何药可医?

  诊断结论很容易得出,心病的病根在于隔街为邻的苯胺厂。2005年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声犹在耳,“最危险”的苯胺厂却化身复活搬到家门口做了邻居,怎不让人胆战心惊。作为化纤厂工人,对于化工污染更比常人多一份认知,为了糊口,工人对于“化纤厂生产过程也会有化学毒物出来”也就忍了。但随着更大毒源贴身紧逼,化纤厂工人们担心生产生活环境安全的忧惧神经,终于被一股气味或者莫须有的气味压垮了。

  “无法解决或难以忍受的心理矛盾”,是癔症的起源之一。企业承诺要搬迁职工生活区却未兑现,当地政府忙着“经济总量3年翻一番”,也未对此事加以重视。对于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被严重威胁带来的不安全感,既“难以忍受”,又“无法解决”,活在恐惧之中,得不到任何解救,好好的人也要被逼疯。

  恐惧是人最大的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如何让人免于恐惧,如何抚慰化纤厂职工的心,需要当地政府的诚心。

  [现代快报再评]

  为什么官方的说法总是令人起疑?这个事件中人们疑了两回,先是对卫生部门的专家说法起疑,后又对安监部门改口与卫生部门保持一致起疑。是民众多疑善猜,还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太低而又有指鹿为马的自信?

  就算这近千人都是心因性疾病,你总不能按北大某教授的理论,说他们都有偏执型心理障碍,把他们都关到精神病院吧?如果说是心因性疾病,我想也说得过去:那就消除引发人们心病的“因”吧——那个工厂的存在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压迫太大了,“强拆”了它呀,不是要“以人为本”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