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决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采访一批志愿者
· 地震发生后,苏辞职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决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采访一批志愿者
  [内容简介]

  在2008.5.12提供的大灾难和大救援这一特殊的大舞台上,作家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视点,在灾后通过网络对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与紧急奔赴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部队这百万雄师相比,“志愿者”队伍只是游击队,但它的出现表明抗震救灾不再仅仅是国家行为,也是社会成员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

  [上期回顾]

  5·12地震发生后,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派作家代表团赴四川灾区采访,我和编辑部商量后当即决定派记者直飞绵阳。去绵阳的记者是编辑部唯一的“男生”,这次四川之行,不仅改变了他对工作和人生的态度,而且让他找到了一份真爱。之后,我接触到了和傅小平一样的其他志愿者,他们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火车上草拟的调查问卷

  晚饭后我离开宾馆,登上了回沪的列车。躺在不停晃动的车厢卧铺上,我的脑子里仍然闪烁着地震志愿者的身影,耳畔仍在不停回响着志愿者女诗人潇潇对自己灾区经历的诉说——我一点睡意也没有。我为地震志愿者——这个伟大的名字深深地激动。想写写他们的冲动让我的神经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

  我给诗人潇潇发了一个短信:“我想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采访一批地震志愿者,你能给我提供你在灾区结识的那些志愿者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吗?”得到回答:“一定支持你的采访,明天我就把我掌握的名单和电话号码发到你邮箱。”太好了!我又想到陕西青年女作家志愿者杜文娟,她那里肯定也掌握不少志愿者的名单,因为,《文学报》曾用两个整版刊登她担任志愿者的灾区见闻。我的想法也得到她的热情支持,她在第二天就给我发来了几十位志愿者的名单和电话。有了这些名字和联系电话,我就可以像滚雪球似的,找到更多的志愿者了。

  我的问卷先是在车厢里,草拟在笔记本上,回到单位再录入到电脑里的:

  关于志愿者的采访提纲

  (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希望你能用电子邮件提供详尽的答复,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我可能还会做必要的补充采访并到实地考察)

  一、去灾区前本人的生活状态(其中包括一些基本的情况:如职业、简历、所在地、性别、受教育情况等等,另外,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对社会、周围环境、人生价值观的一些基本态度和认识,家庭生活情况,如属于个人隐私部分可以隐去)

  二、去灾区前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你?(一个电视镜头、一条灾区新闻或友人的鼓励等等)出发前你思想上有过犹豫和彷徨吗?你对去灾区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是否有足够的估计?你单位的领导、亲友对你行为持什么样的态度?你去灾区的主要动因是什么?(出于悲悯、同情;想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还是想体验生活,创作出反映抗灾的作品或其他)

  三、你是通过何种途径去灾区的?徒步?火车?飞机?长途汽车?或自驾车?途中有什么曲折?随身携带了哪些东西?

  四、请告诉我你在灾区担任志愿者的详细经历(故事、细节)。一共在灾区呆了多少天?你到过哪些地方?你如何解决个人在灾区的吃住行?生活上碰到了哪些困难,你如何克服的?你给灾区提供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灾区最让你悲伤或感动的情景和事件是什么?你的心灵受到了哪些触动?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你是否遇到过危及自身安全的险情?在灾区你是否牵挂家人:父母、亲友、丈夫(妻子)、孩子等等?在非常艰难的时刻你是否有过动摇?

  五、从灾区回来后,这段志愿者的经历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写作或其他)?你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人生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请提供你在灾区参与抗灾和生活的图片10张左右。如果不能用电子文本发过来,就请将冲印的照片寄过来(地址:上海延安中路839号1807室文学报陈歆耕收,邮编200040)。再次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浪费了你的宝贵时间,深感不安。

  另外,为了了解更多志愿者的情况,麻烦你在介绍本人情况前,将你在灾区碰到的其他志愿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告诉我,多多益善。

  我给了潇潇一份无法完成的问卷

  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后给500多名志愿者发去了我的电子邮件调查问卷,在两个月内回收问卷50多份。很多志愿者不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是一个中国人,做这点事是应该的,不值得宣扬。

  让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对我的写作计划最早给予支持的诗人潇潇,却在我进入写作阶段时也没有给我提供我的问卷调查答案。

  后来,在北京又一次见到她时,我问:“怎么至今没有完成我布置给你的‘作业’?”她答:“你的问卷调查,我至今才写了一半,我从来没有在写任何诗歌或文章时这么艰难和痛苦过!一坐到电脑前,回忆起在灾区的经历,我就止不住泪流满面,无法再在键盘上敲下去?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心理疾患?你能理解吗?”

  我无语。我在读那些志愿者的问卷答案时,也止不住要泪眼婆娑。我承认我也是一个有心理疾患的现代人,因为在我80岁的老母去世时,我却流不出一滴泪。我怀疑我的泪腺已经丧失了功能,我的情感已经日渐麻木……

  可是,在写这部作品时我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为了不被“绝望”压死

  在汶川地震后,究竟曾有多少志愿者奔赴灾区?

  据新华网2007年6月21日报道,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有130万人次的志愿者来到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从5月12日起,汶川地震发生当晚,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就赶到都江堰灾区,搭建帐篷协助医院收治伤员。5月13日,四川团省委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面向社会不间断播出志愿者招募公告,大量志愿者迅速向灾区汇集,由于报名者踊跃,四川团省委的四条招募热线,5天打坏了三部电话。

  问卷调查表明,担任志愿者的有来自全国几乎各个省(区)市、各个行业、各种职业的人——退伍军人、学生、医生、教师、农民、下岗工人、职业经理人、公司总裁、作家、诗人、演艺明星……

  张基忠先生是最快给我提供问卷调查答案的几个志愿者之一。他是北京一家民营企业——北京弘泰汇明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已有11年历史,专门从事热力系统节能方面的业务。他198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先是在北京某设计单位工作,后到外资企业做销售人员,1997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在回答“去灾区前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你”这一问题时,他说——

  此次地震一开始我在广州出差,没有引起我很大的重视,因为以前也有过类似的震感,危害不是很大。但是后来的几天,通过各种消息,知道是个伤亡非常惨重的地震。看电视,与人交谈,泪如雨下。

  5月17日周六上午,看着阴沉沉的天空,捐款已经几次了,心里还是不踏实。我想我还能做些什么呢?还是亲自去灾区慰问一下,或者帮助干点实事吧!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自驾网”和“大旗网”等10家网媒发起的“千里驰援”志愿救灾活动,就决定参加。

  我的父亲很支持我,他也是居士,叫我去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我的太太和孩子也很支持我。所以我的阻力是最小的,动力是最足的。但看得出来,他们都为我的安全担心。我跟他们说:虽然我不能确定我能为受灾的同胞做些什么,但是,将心比心,如果我被压在废墟下,看到的是人们的冷漠和自私,那么,我首先被绝望压死。相反一个虽然不能立刻挖出我的人,如果他奔走呼喊,也能加强我坚持下去的决心。还有,如果我牺牲在志愿救灾的过程中,那也是我对祖国的一种回报,也是我对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我带了自己的别克商务车,由于驾车需要两位司机,我问了我的同事温长友先生,他非常坚决地表示也跟我去救灾,而且全家都支持。

  我们的自驾车救援队,共有16辆小车和三辆大货车,48人。小车坐人和装些小件物资。大货车装满了捐赠的物资,大约40吨左右。18日清早4点半出发,当晚宿陕西渭南。第二天一早5点出发,下午3点到达目的地绵阳市。途中由于新手替换驾车,经验不够,导致他们的车在山西省的大运高速公路上左右“画龙”……

  为了灾区人民不被“绝望”压死,张先生决定亲赴灾区。他的话简直比哲学家的警语格言还要精彩。

  陈歆耕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友情推荐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