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财经界最具人气的事件非“保罗·克鲁格曼中国行”莫属。顶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光环,克鲁格曼短短3天内旋风般刮过京沪穗三地,所到之处无不引发观点的碰撞。据内部人士透露,克鲁格曼此次中国行一场演讲加论坛,开价19万美元,如此计算,这三天下来,他的钱包大概已经吸纳了近400万人民币。”
学术交流还是商业“走穴”?
被赞助商层层包围的克鲁格曼首次中国之行,商业味浓厚。
克鲁格曼这次中国行分为北京、上海和广州3站,北京和上海两地由民生银行邀请,在广州,协办方则变成了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广州分公司与中山大学。
在北京和上海的行程中,可以看到安排中暗藏“嘉宾签到”、“贵宾宴请”与“贵宾与保罗·克鲁格曼合影留念”这样的玄机,每个档次都有相应的明码标价。负责赞助克鲁格曼广州行的广东移动相关人士也坦言:“我们认为这个活动有意义。”
在此次克鲁格曼之行中,像移动这样看到“提升品牌”之商机的公司还有中粮公司、宝马等等。
真能解疑释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曾经“两次成功预测危机”的克鲁格曼其实对中国知之甚少,当被问到对于中国刺激经济计划等问题的看法时,他只好坦承“无可奉告”,这多少让那些慕名而来,希望克鲁格曼能为中国经济走出危机点拨一二的听众有些失望。
学者“走穴”成风
曾在美国浸淫多年的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对记者表示,在美国学术界,学者“走穴”的情况并不多,即使是应基金会或非政府组织的邀请作这种演讲,也只是被视为一种荣誉。
近日有媒体披露了一份国内部分知名学者和财经名人的“身价”,每次出场费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当然这与克鲁格曼的“身价”相比,不是一个等量级。但如果学者成为“名嘴”,“走穴”成为产业,不知还会有几人专心做学问。
据《第一财经日报》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