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6版:生活无锡
3上一版  
PDF 版
· 苏南最高山峰惊现神秘脚印
· 华西给村民“发”了100辆汽车
· 为谋财竟挟“亡灵”敲诈
· 寻求“保护”反挨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苏南最高山峰惊现神秘脚印
传说是汉光武帝刘秀逃难时留下的
  这个“五一”小长假,无锡人杨先生在朋友的带领下到宜兴市张渚镇的岭下村享受了一把“慢”生活。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喝茶、打牌、踏青、吃农家菜之余,在翠竹满山的苏南山区第一高峰茗岭黄塔顶,他和朋友居然还发现了一处汩汩冒着清泉的石坑,看起来就像一只放大了好几倍的脚印。“当地人说那是汉光武帝刘秀逃难到此留下的”杨先生致电《生活无锡》时说。茗岭果真有这样一处地方,当地的传说到底又是如何呢?

  《生活无锡》特意派人对此进行了详细考察。

  涌水石坑形似“脚印”

  苏南最高山峰在宜兴

  锡宜高速在宜兴出口下,沿宜(兴)张(渚)公路一路行驶,一路地势逐渐从平坦的水乡河网平原变得有些起伏。再根据“茗岭”的指示牌转进一条并行两车的村道,两侧已可见连绵起伏的山坡,再行20分钟车程,终于来到一处群山环绕间的山坳,抬眼可见满山青翠,让人心情不觉豁然开朗。

  “这就是苏南第一高峰茗岭黄塔顶,最高峰海拔611.5米,是天目山的余脉。”宜兴市张渚镇岭下村的村民老朱说。他在这里承租了一片山林,开辟了一块地专门接待城里来享受乡村生活的游客,几乎每天都要向游客介绍风景美丽的茗岭和岭下村的自然风光。

  这里的景色的确很好,由于地势高低起伏,岭下村的房屋大多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高低不一。绝大多数房屋周围遍植青翠绿树,涧水潺潺。这涧水从山上一路流下,绕房而过,望之见底、饮之味甜。沿村道往山上一路行,可见茂林修竹,除了大片大片的翠竹,树龄在百年以上的银杏、榔榆、朴树等随处可见。

  曾经的“官道”

  杨先生所说的“神秘”脚印就在茗岭山上,老朱经营的“农家乐”即是这次探秘之旅的起点,一条看起来还算完好的石铺山路蜿蜒向上。“别看现在这路坑坑洼洼,还要翻山越岭,在古代这可是从南京到杭州的官道之一呢!”老朱说。

  老朱所说的官道看起来已经年久失修,才往山上走了约5分钟,原本还算排列整齐的石板山路就开始稀疏起来,脚下碎石咯噔作响,山路开始难走起来。要不是两侧有高大挺拔的毛竹可充扶手,这一趟探秘之旅一开头就有夭折的危险。正在犹豫间,突听山路上方不远处传来人声,转过一条山道,就见一名老者拖着一根绳索朝山下行,连着绳索另一端的居然是捆扎得整整齐齐的10根毛竹。老者是岭下村村民,今年已经64岁了,他拖的10根毛竹有近400斤重。

  石坑终年汩汩涌泉

  再往上行,山路不复平稳,弯弯曲曲间两旁高大的毛竹也变成了密密的细竹,山道上满是落下的竹叶。此处已近山顶,杨先生所说的“神秘”脚印就在不远处。爬上一处约30度角的斜坡,山路又重新变得稍微平坦一些,远远可听到细微的潺潺流水声。沿山道再左转,果然见一处有流水涌出,漫过山道往山下而去。

  走近一看,这是一处飘满落叶的石坑,石坑呈长条状,就像一个放大了数倍的人的脚印,不过在脚后跟处有一块颇大的破损,隐约有水从破损处流出,这才漫至山道。最近一段时期天气炎热,山道上的竹叶十分干燥,但石坑里的竹叶却湿漉漉的,拨开竹叶,石坑内有清泉一汪,不停地往外涌水,水流不急,就连落叶也冲不开。“这就是游客们所说的脚印了。”老朱说。

  汉光武帝留下的脚印?

  关于这个涌水石坑的传说,已经在岭下村流传了数百年,这是一个和汉光武帝刘秀有关的传说,茗岭的由来也与此有关。

  传说西汉末年天下动荡,汉室宗亲刘秀兄弟在南阳起兵反抗。在与王莽的战争中,刘秀带领的一支军队被王莽击败,刘秀也仅得身免,单人独骑从江北一路逃亡,从南京、句容、溧阳一直逃到宜兴张渚。此时刘秀已经逃亡了3天3夜,战马累死了,兵器也失落在逃亡途中,整个人蓬头垢面,身后还有王莽的追兵不断。

  为躲避追兵,刘秀一路往群山中逃去,逃至南门村桑麻巷的一座石板桥时,王莽的兵马从村北追来,刘秀急忙躲到石板桥下,待追兵过后便再向东南方的群山中逃去。山中骑兵难行,刘秀饥寒交迫,口干舌燥。眼见四周风景秀丽、翠竹满山,他以为会有水源,可找了数条山涧,却发现溪流干涸。当时还没有称帝野心的刘秀见此顿感绝望,仰天长叹:“如有水救我,此地为命岭,若无则为尽岭”!

  说时迟那时快,刘秀话音未落便抬腿往山坡上一蹬。这一蹬力道惊人,居然在山石上蹬出一个脚印,没多久脚印处即有泉水涌出,清澈甘甜,刘秀痛饮一番,终于经浙西逃脱追兵,重整旗鼓,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其实只有我们老一辈人知道,茗岭原来一直是叫‘命岭’的,后来因为识字的人不多,加上这一带以生产茶叶闻名,所以就以讹传讹成了茗岭。”老朱说。

  也许是因为这个石坑是汉光武帝“蹬”出来的,所以看起来很神奇。老朱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这个石坑永远都会有水冒出来。解放前有一年大旱,山下的泉水全部枯竭,就连池塘里的水也干涸了,百姓为了活命,就到石坑处取水。神奇的是,石坑里的水虽然不多,但怎么舀都舀不干。

  真假不妨自己看

  不过这样的传说在一些历史研究者眼里不能算严谨,有人在网上专门发文说,历史上没有找到刘秀曾经来过宜兴的正式记载,而且明代以前的宜兴志书对茗岭一地的由来也没有作任何解释。据查阅历史资料,明代确实有古籍记载过汉王(也就是刘秀)在茗岭种茶的传说,但在清代就有人认为,其实刘秀传说或许是“柳宿”同音的以讹传讹。柳宿是二十八宿之一,主草木为茶神,当地茗岭盛产茶叶,民间以庙祭祀柳宿,时间一长遂误传成刘秀。至于舀不干的石坑水,有人分析可能是此山山腹中可能有一定量的地下水存在,石坑恰好是涌出的一个管道,不过管道大多是肉眼不容易察觉的细缝。

  老朱很大度地欢迎大家来岭下村走走。“不妨自己来看看,就当休闲好了。”据悉,目前当地文化部门对此传说并没有定论,如果有读者对类似的传说比较了解的,或者对“神秘脚印”另有不同看法的,欢迎致电热线82756337,或电邮xdkbwxcb@163.com,或寄信至无锡市中山路71号锡金大厦604室参与讨论。

  金辰 陈超 文/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