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人、执笔人:姚厚念 男 64岁 退休教师
父亲以前是扬州南乡的知名人士。我对他的一生了解得不多是有原因的。
父亲创办三育小学
我是家中的老小,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四六年我出生时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他整天忙他的事,不过问我。到了读书的年龄,他送我到邱圩小学报名,并为我起了学名。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启蒙恩师孔令通还健在,校容校貌也记忆犹新。学校四周栽的是梧桐和屏条,一进校门是一棵宝塔松。西山墙有一个三十米长的葡萄架,紧挨着葡萄架的是半个篮球场大的小花园,花园中间是一棵蟠桃树。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这种扁圆的桃子。
我母亲是典型的慈母,六个儿女她没有骂过一声打过一下,对我更是宠爱。这养成了我的坏脾气,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哭闹。在学校我听老师的话,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很得老师赏识。
长大了我才知道,邱圩小学原名江都霍桥乡私立三育小学,是父亲四二年创办的,解放后改名为邱圩小学。八○年学校迁址后,地方群众不忘父亲创办学校的一番心血,经乡政府批准,恢复三育小学校名。
开酱园以商养教
父亲四十岁之前在扬州经商,后来把生意交给大哥打理回到故乡姚宦庄,在离家二里路的霍桥镇开了育记酱园,旨在以商养教。霍桥镇离扬州二十多华里,紧挨长江边,是上海到武汉的大轮船停靠的小码头,比较繁华。育记酱园买卖公平,生意兴隆。父亲把挣来的钱用于办学,解放后我家划为中农成份。
父亲热心地方教育事业,主张教育救国。他团结地方开明人士,成立了有田品三、董国清等九人组成的三育小学董事会,父亲任董事长。校舍用接引庵的闲房加以装修改造,进门一副对联,写的是“新得园林栽树法,喜闻子弟读书声”。父亲还从扬州聘请了杭宝弟等三位教师,自己兼代校长。四二年四月二日举行了隆重的学校成立典礼大会。
学校规定:三代不识字的贫苦子弟优先入学,免交学费,书本也由学校供给。升学考试得第一名学费全免,第二名免一半,第三名给奖品。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外语、历史、音乐、美术、常识、体育。每年春天还举行风筝比赛。为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校歌歌词是:“成长在患难的时代,要努力去学习;生活在荒僻的田野,只有艰苦地工作……”三育的创办,深得老百姓拥护,为地方造就了不少人才。第一届学生孔令达,是上海交大物理系副教授。
有个回乡探亲的大学生常达池,参观了三育小学后深受感动,撰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上海一家的报纸上,引起社会关注,有不少人来信来访,对办学者的精神主张大为赞扬。《扬州艺坛点将录》,颂扬知名人士,以父亲姚恭伯姓名为题写的是:记得当年乐育才,子肩力尽未心灰。身闲今作湖山友,兴到豪时好句来。
辞世前7天拒绝食物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闲居在家,和在扬州工作的大哥生活。他不抽烟不饮酒不喝茶不打牌,唯一的嗜好是看报和看书。他有扬州市图书馆借书证,每个礼拜都要去图书馆还书借书,十多年都是如此。他各种书籍都看,包括科技和医学方面的书籍。不知为什么,他花了几年时间,把扬州市图书馆所有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书籍和资料都看遍了,即使专业学者也难做到。那时正是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引起了图书馆有关领导的重视,看成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派专人通过甘泉路派出所到居委会调查父亲的情况。居委会同志说,这是个闲居老人,历史清白,遵纪守法。事情不了了之。
七十岁之后,父亲身体渐渐差了;过了八十大寿,一天不如一天。父亲十分自爱,他知道将不久于人世,为不给家人添麻烦,辞世前七天拒绝吃东西,只喝一点儿白开水,到辞世前三天连水也不肯喝。临终时穿寿衣,大哥发现父亲戴的帽子有点旧,说要买一顶新的。父亲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了一句诙谐的话:“就汤下面吧。”就永远闭上了眼睛。时间是八二年一月二十三日。
父亲是戴着新帽子入殓的。我们六个子女默送他老人家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