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父亲清清白白地走了
· 儿时的向阳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5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儿时的向阳院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构筑出一幢幢高楼大厦,社区、物管应运而生,有专人管理小区的事务了。回头想想自己的童年,不由得怀念起儿时的向阳院!

  倾诉人、执笔人:穆宏

  女 教师 玄武区

  向阳院的负责人叫老潘

  一九七六年新年来临之际,我住的那个大院成立了向阳院,大家推选一位姓潘的男同志作为向阳院的负责人。印象中这位姓潘的男同志瘦瘦高高,戴着一副有着厚厚镜片的眼镜,说话声音哑哑的,大家都叫他老潘。

  向阳院成立那天,老潘带着几个院里的男同志从单位搬回来一个大鼓,还拎来一个铜锣,一个劲儿地轮流猛敲,鞭炮、天地响也猛放了一阵子,在家待着的人都从自家窗户探出脑袋或走出门看热闹。

  当天,老潘还率领单位放映队,在大树上挂上银幕,全院的男女老幼冒着严寒,在那天晚上又一次共同欣赏了电影《向阳院》。在那个年代,一部电影会反复放映,不知看过多少遍。

  向阳院成立以后的日子里,老潘常拿些单位电影票到院子里卖给住户,我们常常能在星期一(玄武区星期一休息)去玉河机械厂(以前叫801厂)礼堂看电影,电影票很便宜,好像也就一毛几一张,我们那时的业余生活就全靠他了。

  老潘家变成临时会议中心

  七六年夏天快要来临之际,唐山大地震了!所有人都沉浸在地震的恐慌当中。我哥哥被爸爸带到了他们单位,因为那里有为工人统一搭建的帐篷,我是女孩,住在那里不方便,就跟着妈还留在原来的家。

  老潘的家成了临时会议中心,大家在那里商量怎么办,商量后决定,在院子里划分每家一块地方,放下一张大床,自建防震棚,组织院里男同志轮流巡夜,保护大家安全(也防小偷),一有地震的迹象,就大叫:“地震啦!地震啦……”同时敲脸盆唤醒大家!

  于是,形状各异的防震棚就在大家的手中诞生了,芦席、油毛毡、长木棍成了紧俏物资。后来听我爸爸讲,他们单位的工人都堵在他办公室要油毛毡,送回家给家人搭防震棚,不给就不走!“公家的东西怎么能拿回家呢?”我父亲的工作真难做!

  有天晚上七点钟的样子,真的地震了!我坐在小板凳上正和几个同院的小朋友玩儿,就觉得板凳朝一边倒,人跟着向一边倾斜,还没转过弯来,就听有人大叫: “地震了!”顿时,锅碗瓢盆敲得震天响,还在楼里洗碗、烧水准备洗澡的人们立刻大叫着向楼下奔,脚跺在楼板上发出的咚咚声,像砸在所有人的心上……虽然只摇晃了一两下,但那天夜里,许多大人都没有睡觉。

  向阳院里的幸福生活

  那一个夏天,我们天天都是在惊恐和炎热中度过的。夏天过后,我上学了,地震产生的风波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向阳院里装上了有线广播,大院周边的几棵大树上分别挂着小木头盒子一样的喇叭,我天天伴着广播里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声起床。

  向阳院里,人们平静而规律地生活着。在单位当水电工、木工的人,常常为遇到困难的家庭义务劳动,放寒暑假时,上班的人们不用担心家中孩子没饭吃,只要上班前对院子里几个老人家说一声,孩子们是不会饿肚子的,她们会在安排完自家孩子吃饭时,也顺便帮其他人家的孩子热热饭。遇到天公不作美,也不必担心晾在外面的衣服被淋湿,等回到家,电灯一开,就会有人把帮你收好的衣服送来给你!

  向阳院的大牌子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陈旧,到八十年代,也就消失了,而我们生活的那个大院,始终保持当年的习惯,一直到拆迁……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