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未经审批自行确定“暂定价”销售剩余房源一事,终于有了结果。温州市委、市政府初步认定事件属实,并提出了4条处理意见。(4月14日《法制日报》)
与此事件引起的巨大舆论声浪相比,“初步认定事件属实”的结果太过轻描淡写。这更像是对舆论的客套回应。没有情节和过程,不知道事件的恶劣程度,“初步认定事件属实”之于公众,仍然只是猜测。唯一值得庆幸的,或许只在于发帖曝光此事的网友暂时免去了被认定散播谣言的危险。
即便是这样一个含混不清的结果,也还经过了20多天的艰难拉锯。这既表明了舆论的配角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事件的可操作空间。“初步认定事件属实”是个信息量丰富的说法。所谓“初步”,有两层意义,一是性质上,事件还在调查之中,最终的结果如何还充满变数,二是程度上,也就是说即便得到证实,此事件也是可大可小,可轻可重,涉事官员可多可少的,这决定了处理结果可能迥异。这么大的空间究竟为谁而设呢?
既然已经初步认定了,也就应该有调查过程,掌握了一定的事实。这些情况没有公布,真相不得而知,把舆论拒之千里之外,很难让人不怀疑这是在隐瞒什么,或者淡化事件的性质。就此事而言,涉及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权力链条,并且有“几位市级负责人”,那么权力内部的调查就应该有回避意识,而自证清白的最好办法,就是信息最大限度的公开,让舆论监督充分参与。(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