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温州“购房门”的结果太含糊
· 以“中心城市”标准建设每个城市
· 支持施粥摊不如发食品券
· “本月中旬涨油价”是个“有控制”的预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1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以“中心城市”标准建设每个城市
  【中国观察之椿桦专栏】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近日全文发布。广州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4月14日《广州日报》)

  所谓“中心城市”,通俗说,就是财富及各种优质资源高度集中,具有向周边城市辐射能力的城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上周在一次座谈会上有段形象的描述:“现在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法和你们比,深圳市领导看病还得到广州来。”他又再次类比上海,整个华东地区,看病都到上海,读书上名牌也到上海去。“这就是中心啊,也是你们的优势。”

  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广州已具备了一些“中心城市”的特征。不过,如果从民生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仅仅强化个别城市的“中心城市”地位,似乎还不够。

  以医疗卫生为例,为什么深圳市的领导要舍近求远到广州看病?当然是因为深圳的医疗资源与技术水平都不如广州。连深圳这样的城市在医疗卫生方面都与广州有较大差距,经济水平一般的城市就更别提了。可不可以让其他城市的医疗卫生技术也向“中心城市”标准看齐?我国地广人多,一个省只有一个城市的医疗资源符合“中心城市”的水平,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既然广州已经建成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体系,那么至少在医疗资源配置上,将重点放在其他城市,或许更加符合民生需求。教育资源建设的道理同上。

  由于我们在医疗、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建设,长期以来向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大城市倾斜,才导致了今天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读书、治病、就业,都争先恐后地往大城市挤,这固然表明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的人口,为什么只有北大、清华、复旦等几所名校能勉强进入“世界级”?为什么欧美等一些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却可以遍布他们的国土?原因就在于我们过去树典型、差别化建设的思维仍挥之不去。

  改革开放之初,先让一部分城市发达起来,是正确的思路;30多年之后的今天,是加大对落后城市扶持力度的时候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应当是这样的:居民看病不用出远门;读书人用不着为了争取所谓“重点学校”而殚精竭虑;找工作也无须往“发达城市”挤。所有的人,在民生资源的获取方面都像“中心城市”一样便利。

  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上,广州这种底子厚的城市固然可以先行一步,但在“中心城市”的征途上,我期望无论广东还是其他省份,能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其中,从而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而非继续扩大。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有时事评论集《舆论尖刀》问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