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西北部的依安县,47岁的智障人陈建镇近日在回家的路上被残忍殴打导致身亡。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未成年人,其中一名16岁,另两名14岁。
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何对一名并无攻击性的智障人施以如此暴行?陈建镇之死在当地引起愤怒和震惊。而此案的发生,也再度引发人们对如何防控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和思考。
三少年打死智障人
在面积不大的依安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依安不认识县长的人很多,但是不认识“七哥”的人很少。
“七哥”指的就是陈建镇。他的家在县城近郊农村,家中兄弟8个,他排行老七,“七哥”的称呼由此而来。由于几十年一直在依安县里生活,加上智力残疾带给他的明显特征,陈建镇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
陈建镇出生的时候一切正常,但是3岁时患的一场疾病严重影响了他的智力发育。他一直独身生活,父母亲相继去世后,兄弟们商议决定让他按月在各家轮流吃住。但是,陈建镇大多时候还是习惯性地住在县郊的二哥陈建财家。
3月16日早晨,陈建镇在二哥家吃过早饭后,像往常一样离家去往县城的购物中心一带,找帮人搬货打杂的活儿。
当天晚上陈建镇没有回家。因为曾经有过先例,二哥两口子也没在意。
第二天中午,脑袋肿胀、眼眶青紫的陈建镇踉跄着回家,含糊地说被人打了。陈建财夫妻一边向派出所报案,一边带着陈建镇到县里的中医院检查。结论是,陈建镇多根肋骨折断。
生活困难的二哥拿不出住院钱。带着一些简单的药物,陈建镇回家养伤。但是在二哥家里的土炕上,陈建镇坐也不是、躺也不是,身体一次次像弹簧一样直立起来,于是就在地上来来回回地走动。
“后来才知道那是疼得受不了,但是老七他表达不出来。”陈建财含着眼泪说,“我们对不起他。”
折磨了两天后,陈建镇于19日早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陈建镇死亡当日被警方交由当地法医进行遗体解剖。结果显示,陈建镇的两侧肋骨各断了7根,胸腔和腹腔内软组织大面积出血,系因出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导致死亡。当时在场的办案警员说,如果是正常人应该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难以想像陈建镇回家路上和临死前承受了怎样巨大的痛苦。
闻讯的依安人由同情转为愤怒。在网上“依安吧”里,一位网友发布的“七哥一路走好”专题后面,短时间内有600多条跟帖回复,点击量超过17000次。网友们悼念陈建镇,回忆起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一致要求严惩凶手。
根据群众举报线索,依安县警方迅速将16日晚上参与殴打陈建镇的3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令警方感到震惊的是,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未成年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6周岁,另外2人都是14周岁。
说不明白的“犯罪动机”
在依安县老老少少的共同印象中,陈建镇为人善良宽厚,与世无争,看到谁家有事都会伸手帮一把,几十年间一直靠帮人打零工给自己挣点烟酒钱。他的性格,甚至可以用“懦弱”来形容,一辈子也没与别人发生过激烈冲突。
每天早饭后,陈建镇固定到县城十字街的购物中心一带“上班”。那里买货卖货的人多,陈建镇在里面来回转悠,找搬运的零活儿干。
“七哥干活儿不懂讲价钱,搬起来就走。完事儿了人家给一块他就拿一块,给一毛就拿一毛。有的不给钱,他也笑呵呵的一点不生气。”在购物中心附近货场当装卸工的范运江说。
有时候,周围一些熟悉的人拿陈建镇开玩笑,他听得似懂非懂,自己也跟着憨笑。
老实厚道的陈建镇因何遭遇毒手?
经警方初步审讯,任某、刘某、郑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供述了案发过程。谜底揭开了,3位少年不仅与陈建镇没有任何“深仇大恨”,而且连残害他的动机也说不明白。
16日22时左右,任某等3人在县城南三道街一家饭店门前遇到陈建镇,陈建镇喊了一句话他们没有听清楚,但是闻声出来的饭店店主看到3人后觉得很反感,于是叫店里的人出来将他们赶走了。
三少年不敢反抗店主,便迁怒于陈建镇,悄悄跟随陈建镇一段路后冲上去对其实施殴打,后被过路人劝阻。
他们觉得“不解气”,继续尾随回家路上的陈建镇,在一僻静处再次对其进行殴打和侮辱。将其打倒之后,就命令陈建镇自己站起来,然后再打倒,如此重复多次。直到看见陈建镇彻底站不起来了,一个人踩到陈建镇身上,像“蹦床”一样跳上跳下。
指挥此案侦破工作的依安县公安局副局长冯晓伟说:“根据目击者证言和案情推断,殴打和侮辱的过程前后持续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
警方还了解到,3名犯罪嫌疑人当中16周岁的任某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父亲无职业,平时对其不闻不问。任某2年前因盗窃被劳动教养,案发不久前刚被解除教养,之后终日在社会上游荡。刘某、郑某均14周岁,刘某辍学,郑某在县里一所中学上初中。
呼唤建立“正向教育体系”
冯晓伟说,3名犯罪嫌疑人对陈建镇的伤害行为手段和情节非常恶劣,但他们在接受审讯时表现出的法律意识的淡薄更令人震惊。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却认为“很刺激”。
在依安县某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后排一个座位从3月19日之后就一直空着。班级里的同学们还不知道,那位平时言语不多、学习成绩在学年能排在前二十几名的伙伴,因为卷入“七哥案件”,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个课堂了。
接受记者采访的该校副校长李学友表示非常痛心。“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他说,“尽管学校每个学期都专门请老师来上一到两次法制课,但是实践证明效果不理想,还流于形式化。而且我们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掌握得还不够。”
李学友同时表示很无奈,学生走出校门就脱离了学校和老师的管束,家长和社会如果不能衔接起监管的责任,对其放任自流,就难以避免一些孩子走上邪路。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宋国利说,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目前在这方面说得不少,条文也很多,但是落实得还很不够。一是没有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责任,二是相互之间的协作更不到位。近年来,青少年参与暴力、冲突事件的数量呈上升态势,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冯晓伟介绍,依安县春节前还发生了一起类似命案。两伙少年打群架,其中一个人的父亲出来劝解,被一名少年用刀当场刺死。此案共涉及6个人,只有一名满14周岁。
宋国利说,从学校方面看,“唯成绩论”“唯升学率论”现象仍相当普遍,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形同虚设,远离实际的空谈多,有的放矢的内容少。在家长方面,疏于与孩子交流和正确引导,即便关心,也多限于学习成绩和物质供给。从社会看,本来应当肩负重要监管责任的社区目前可以说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使得一些“问题少年”有被社会遗弃的感觉,心灰意冷,由此导致过激乃至违法犯罪行为。
宋国利说,依安县的案例再次提供了鲜活的反面教材,应当引起深刻的反思。违法者自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是如何避免下一个血案的发生?如何避免下一个少年花季的凋零?
“必须尽快建立起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连贯有序的正向教育体系,针对青少年特点,贴近生活实际,真正起到关注和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宋国利说,“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新华视点记者 范迎春 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