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生活苏州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墓葬用地10多年后用光
· 离世后,继续奉献还是入土为安?
· 纸钱烧成灰也能卖钱
· 清明扫墓人数 将达120万
· 她是苏州学生捐遗第一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墓葬用地10多年后用光
殡葬管理部门:推行绿色殡葬已刻不容缓
  又是一年清明,苏城再次迎来了扫墓高峰,然而在大家踏青扫墓的同时,又是否想过,多年以后的苏州,还会剩下多少墓地?昨天,苏州市殡葬管理所主任孙晓峰坦言,移风易俗,推行绿色殡葬已刻不容缓,否则,10多年后苏州可能无地可葬。

  穴葬“吞地”10多年后将见底

  “现在墓地面积是越来越少,一些小型的公墓再过一两年就可能饱和!”孙晓峰忧心忡忡地介绍,2004年以后,苏州对当地所有正规墓地都画下了限制扩建的红线,苏州墓地面积已经敲定。然而到今年为止,苏州大市范围内的墓地面积已经使用了20%以上。每年,苏州大市范围内火化量在4万具左右,其中有90%的骨灰施行了穴葬,即使按照最新的《苏州市公墓管理办法》规定,单穴不超过0.7平方米。一年内,穴葬就将占用至少2万多平米的墓地。按照如此的占用速度,10多年后,苏州大市范围内规划中的墓葬用地可能用光。

  孙晓峰说,目前,“无地可葬”的情况在个别县级市已经出现,当地的多数骨灰都只能供奉在安息堂中。”

  11000:131 绿色殡葬少人气

  为应对将来出现的“无地可葬”的困境,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开始大力倡导绿色殡葬——树葬。

  苏州的树葬是指把逝者骨灰深埋地下,在其上种植松树或柏树,并立石碑,刻上逝者的姓名及生卒年月,作为纪念的一种骨灰处理方式。据孙晓峰介绍,苏州市区举行树葬15年来,已累计有近6000份骨灰长眠于树葬绿荫之下。今年主动参与树葬的人数更是达到了131户,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与市区每年平均火化的11000具遗体相比,131这个新记录显得微乎其微。

  “把老人埋在树下,很多亲戚会数落我们‘不孝’。有了钱,还是要让老人‘入土为安’。”一位考虑将父母骨灰从树葬处迁入墓地的市民说出了心里话。对此,孙晓峰认为,绿色殡葬难以推行的症结还是在市民固有的“入土为安”的思想。为此苏州殡葬管理部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绿色殡葬的理念。“土葬转为火化穴葬花了60年时间,绿色殡葬的推广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壁葬、草坪葬将在苏州推行

  昨天,在吴中区凤凰公墓,笔者发现凤凰池墓区的山脚下和山坡上满是墓穴,部分墓穴正在兴建中。然而,一些陈旧的墓穴不少还是空的,有的墓前的石碑上刻有立碑时间竟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考虑到未来墓穴一定紧张,虽然父母依然健在,我却早就为他们买了墓地。”前去给爷爷扫墓的周先生不好意思地说。据其介绍,1993年,他爷爷去世后,家人在凤凰池购买了墓穴,当时,他顺便也为父母买了。如今看来,当初花点钱还是值得的,“现在一座双穴墓三四平方米面积价格至少近3万,比过去贵了不少。说句不好听的,比买商品房还贵。”

  在今年清明节前,苏州殡葬协会发文明祭扫倡议书,呼吁广大市民能开展文明的祭扫活动、推广绿色节地的殡葬方式、树立厚养薄葬的理念。并告知市民,苏州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墓葬过多挤占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绿色节地的殡葬方式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生存的需要和殡葬发展的必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我们提倡推广树葬、草坪葬等符合苏州人文、地理环境的殡葬方式。

  对此,孙晓峰说,在树葬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同时,苏州今后还会大力推行壁葬、草坪葬等新型的绿色殡葬方式。所谓草坪葬,即将骨灰直接埋入草坪中,上盖石碑,刻上逝者姓名、生卒年月的一种殡葬方式。而壁葬则是把骨灰盒“嵌入”墙壁的一种殡葬方式。

  陈泓江 何寅平 文/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