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生活苏州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墓葬用地10多年后用光
· 离世后,继续奉献还是入土为安?
· 纸钱烧成灰也能卖钱
· 清明扫墓人数 将达120万
· 她是苏州学生捐遗第一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4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离世后,继续奉献还是入土为安?
  一束菊花、几把纸钱,青烟袅袅,清明将至,手捧鲜花到墓地祭奠亲人的市民络绎不绝。可是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违背“入土为安”的千年习俗,死后遗体将被运进解剖室,继续为世界做些贡献,而他们的亲人每年清明都会感到分外孤独。他们是捐遗志愿者,希望过世以后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百年以后,是入土为安,还是捐献遗体、继续奉献?捐遗志愿者选择了后者,但是在报名的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

  女儿捐遗一周年后,老夫妻俩也报了名

  在观前街的捐遗宣传车前,总能看到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他叫朱永发,今年64岁。旁边的宣传车上挂着一位女孩的照片,笑容像花一般灿烂,那是朱永发的女儿,2007年去世后把遗体捐给了医疗机构。

  朱永发的女儿叫朱滢,在2003年的时候查出患了软组织恶性肿瘤,那年她只有22岁。辗转几个大医院后,病情都没有好转,2005年开始恶化,肿瘤转移到了脑部。2007年4月23日,躺在病床上的朱滢得知因为眼角膜紧缺,很多病人无法重见光明,于是她打算在死后将角膜捐献出来。但是苏州当时没有眼角膜库,朱滢就改为捐献遗体。当天,朱滢办妥了志愿捐遗的所有程序,7月1日就离开了这个世界。7月3日,朱滢的遗体被送到了苏州大学医学院,供解剖学习。

  虽然朱永发和妻子很赞成女儿捐献遗体,但是到了清明节,看到别人带着鲜花去扫墓,夫妻两人还是感到特别孤独。由于女儿没有墓地,去年清明节夫妻两人就带了许多玫瑰花瓣来到横山烈士陵园,在池塘边喊着女儿的名字把花瓣撒到了水中。

  去年4月23日,是女儿报名捐献遗体一周年的日子,朱永发和妻子来到红十字会填写了报名表,也加入了捐遗志愿者队伍。

  “入土为安”旧观念仍是最大阻碍

  捐献遗体,既可以节约土地和木材,又能为医学事业发展做贡献,而且能树立文明丧葬风气。可是,在宣传捐遗的过程中,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遇到了不少阻力。笔者在观前街红十字会捐遗宣传车旁,随机采访了几位过往的路人,不少人对捐献遗体还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一位女士回答道“死后被解剖,太可怕了”,还有不少人表示,过世后入土安葬是中国的传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遗体捐献。

  苏州市红十字会捐遗会主任杨承烈介绍说,近年来苏州自愿捐遗的市民有了很大增长,夫妻一起报名捐献遗体的也出现了不少,但是旧的习俗仍然在阻碍捐遗工作的进展。“入土为安的旧观念在中国已经绵延了数千年,如今仍然根深蒂固,这也是阻碍市民捐遗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他介绍说,很多老人希望死后能够把遗体捐献出来,但是子女大多持反对态度。“有的子女同意父母在过世之后捐献遗体,可能会被邻居和亲戚笑话,认为是不孝甚至大逆不道,这种压力也是很大的。”据了解,目前苏州至少有50名老人同意死后捐献遗体,但是由于子女的强烈反对不得不作罢。李胜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