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项凤华)400元的江葬、999元的树葬和音乐水葬、1000多元的花坛葬……昨天,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在山西路市民广场举办的咨询会,目的是向市民推广这些节地葬式,但这种“绿色生态殡葬”却叫好不叫座,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让“绿色殡葬”遭遇尴尬,看来南京要推广“绿色殡葬”尚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在昨天的广场咨询会上,记者看见,一个小时内,前来咨询的50多名市民中,仅有两三人问到了树葬。“虽然我知道会占土地,但我还是想百年后能有块地方,以后每年清明时,子女们能来看看我。”今年73岁的王大爷告诉记者,他有退休金,这些钱除了留一部分给子女外,他还特地留了一笔钱买一个双穴墓。
“像这样的大理石墓要多少钱啊?”一名中年女士问。“要2万。”听到这样的回答,这名女士咂嘴说:“这块墓才1个平方米啊,地点还在栖霞南象山,比新街口的房子都贵。”在采访中,记者第一次听到“经济适用墓”这个词,原来不少市民顺着各家墓园的咨询台领取手册,他们是在打听并比较墓价,“雨花台区那一片的墓园太贵了,那就往栖霞、江北一带找吧,选个经济的。不管怎么说都要买块墓地,树葬只花几百元,有点寒酸,别人会以为我们不孝。”47岁的王女士这样解释。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书记汪建华说,土地具有稀缺性,国家提出墓地少占或不占用地。近几年,绿色生态葬开始出现,主要有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形式。生态殡葬占地在0.1至0.3平方米间,有的甚至是不占土地,按南京每年死亡3万多人来说,南京一年就可以省下6万平方米的土地。这两年南京几大公墓也顺应潮流辟地推出这些节地葬,但和传统的墓葬比,仅占5%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仍在很多人脑中根深蒂固。“南京今后继续规划公墓用地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现有的公墓用地还将继续缩小,市民必须尽快解放思想。”汪建华表示,他们今后还将努力探索更多的居民可以接受又能节约土地的殡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