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阅读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个甲子de重逢
· 台北“故宫博物院”寻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台北“故宫博物院”寻宝
  喜欢收藏的人,去台湾别忘了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曾被烧成了两段,一段在大陆,另一段就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仿照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建,位于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双溪至善路。

  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毛公鼎、三希之首《快雪时晴帖》、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497字铭文奠定国宝地位

  1843年,道光23年,陕西岐山的庄白村出土了一件西周重器毛公鼎。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净重34705克。其鼎口呈仰天势,半球状深腹,垂地三足皆作兽蹄,口沿竖立一对壮硕的鼎耳。文物界公认此物系西周晚期宣王时的一件重器,因其鼎腹内铸有32行关于“册命”毛公瘖的铭文,故名“毛公鼎”。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研究专家丁孟介绍说,中国自汉代以来对铜器就极为重视,到了乾隆更是对金石学进行了大力度的推动,当时的官宦阶层对青铜器都极为重视。毛公鼎出土时无破无损、极为完整,更可贵的是鼎内腹部的字数极多,有32行、共497个字的铭文(也有说法认为是499个字)。

  迄今为止,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重器,自然便成了稀世瑰宝。

  国宝避战火远迁台湾

  1948年,战乱之际。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儿子李光谟回忆,当时战事对国民党很不利,“他们步步退缩。”那时,李济在“中央研究院”工作,他的知识分子朋友圈里已经传言南京危急,要把“故宫博物院”等处的文物搬移,“只是具体运到哪儿,还一时没有决定,后来觉得大陆哪个地方都不安全,所以觉得应该运到台湾去。”

  迁台的决定最终还是下达了。1948年11月10日,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的翁文灏邀集常务理事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李济、徐森玉等,以谈话会的方式密议,商定选择“故宫”精品,以600箱为范围先运到台湾,而以参加伦敦艺展的80箱为主。

  1948年12月22日,“中研院史语所”由南京直迁台湾,全部图书、仪器、标本共装了上千箱,连同“故宫”、“中博”的重要文物一并船运。那时许多文物刚从大后方运回南京,还来不及开箱,又要搬到台湾。

  连同毛公鼎在内的文物,以及李济等人共同登上了国民党海军军舰“中鼎号”。李光谟清楚地记得,船是登陆艇,并不太大。“中鼎号”载运了“故宫博物院”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20箱、“中央图书馆”60箱,以及“国民政府外交部”重要档案60箱,共计772箱。所有的文物装在木头箱子里,“各个单位都有老技工,他们用好几层油纸包裹文物,甚至还考虑到从高处摔下不被弄坏。”

  1948年12月26日,“中鼎号”抵达台湾基隆港。随后,这些文物又被运到台中,暂时放在铁路库房中。

  永不更换的三件镇馆之宝

  三批文物运台后,除“国民政府外交部”文件存于台北,“中研院”文物暂存台湾新竹县的杨梅,其他文物皆转到台中糖厂仓库储放,并重新编箱编定《存台文物清册》。此后,当时的“中央博物院”所藏的毛公鼎等与北平故宫博物院运抵台湾文物,构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主要部分。

  1950年初,毛公鼎被运到台中糖厂,只呆了一年多的时间,文物专家们又找到了台中的雾峰乡北沟村。除了“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的文物还留在杨梅以外,其余所有的文物全部从台中糖厂运到了雾峰,在这个地方呆了十多年,一个临时机构“台北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也成立了。

  1957年春天,北沟库房的西边空地上盖起了一座小规模的陈列室,毛公鼎又开始落户在这个占地仅有6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新家。此地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前身。

  1965年台北“故宫”正式落成。由于受展厅面积所限,台北“故宫博物院”通常每3个月会换一次展品,但是有三件宝物始终没有换过,这就是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们被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翠玉白菜

  传说此宝是从慈禧陵中流失之物,价值根本无法估计。现场可以看到菜叶上的绿色乃是极品中的极品翡翠才独有的翠绿;而菜梗上的白色也恰到好处地与菜叶相融合,确实是亿万中挑一的极品翡翠,加上精美绝伦的雕工,才造就了这一旷世奇宝!据介绍,这是清末瑾妃的陪嫁物品,翠玉白菜上有两只虫,一只翠绿的蝗虫,一条螽斯虫。白菜寓意清白,意义深远,也有百财的意思,螽斯虫代表了多子多孙的意思。

  东坡肉形石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

  毛公鼎

  毛公鼎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台北‘故宫’建立时就已经考虑了现代化的展陈条件,由于毛公鼎对湿度特别敏感,所以毛公鼎陈列处特别考虑了湿度,而温度一般控制在20多摄氏度左右,”丁孟指出。

  学界对毛公鼎的研究主要放在断代上。丁孟表示,毛公鼎铭文上只记载了“王”,但具体是哪个王,学界对此经过一番研究。最初,有说法提出是周厉王,不过后来越来越多考证支持是西周晚期宣王时期所制,这也成了主流说法。

  当然,毛公鼎的传奇也不仅限于学界。为了让普通民众对毛公鼎有更多认识,台北“故宫”于2005年制作的形象宣传片中,就将毛公鼎以更为现代的方式介绍给普通民众。

  (来源:综合新京报及新闻晨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