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两会是助推慈善生长的最佳场所
· 总结突发事件需要以公民为原点
· 是买不起房,而不是持币观望
· 谁来“熊抱”那些不知名的委员
· 看,曝光权握在被曝光者手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总结突发事件需要以公民为原点
  【媒体思想之刘洪波专栏】

  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3月3日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谈瓮安事件。禄智明说,事件应对中省、州、县的党委和政府处理都是比较好的,省委很好地把握了信息公开原则,把省委掌握到的情况及时通报,又组织了几路走访座谈,“给老百姓一个说话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这样的机会和渠道应该长期向老百姓开放。如今在贵州,只要是群众上访,各地、县、乡镇书记都要亲自接待。省里还总结了基层执法公正性遭受怀疑的教训,加强了对基层“父母官”的培训和指导,现在老师上课的时候都讲瓮安事件,告诉大家平时多听百姓疾苦,多为百姓办事,百姓心里踏实了,任谁煽动都是没有用的。

  这一席话里面,大概“百姓心里踏实了,任谁煽动都是没用的”最为有力,也很好地否定了突发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群众受人煽动”的常见归因。确实,真相往往未必总是明了,这就会为煽动生效留下机会。不过,如何区分煽动与追求真相的努力,真相是否及时发布,人们是否因长期经验而相信真相会及时公开,以及人们是否因经验的积累而产生“踏实”的感受,更为重要。

  只是,即使如此,我想上面的道理仍然是传统政治的一种思维。民心安定,社会就安定,可谓真理,可作为权力的自警,却不能算是权力的现代认识。现代权力认识,讲的是主权在民,公民拥有最高也是最终的权力,其他权力来自于公民授予。在这一框架之内,实在无所谓权力是否导致民心安宁的问题,既然最高和最终权力在公民之手,其他权力不过体现公民的意志,要产生让公民之心不安宁的后果,是极其困难的。

  在现代权力认识的框架之内,也无所谓“给老百姓一个说话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发泄的渠道”。主权在民,说话也好,发泄也好,乃是公民的权利,无须“给”之。我当然知道,“给一个说话机会,给一个发泄渠道”,比不给要好得多,但是公民成为说话机会也被予取予夺的百姓,社会成为仅留一个发泄渠道的高压锅,又是何其令人悲哀的事情!“给一个说话机会,给一个发泄渠道”,状似宽宏,却是公民权利匮乏的真实写照。

  瓮安事件去时近一年,经验教训总结到了什么程度,估计是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省、州、县的处理是否“都是比较好的”,我想至少被问责的瓮安县委县政府还不能说“处理比较好”吧,不过相比之下,于总结经验教训而言,这只是枝节。我更关心的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所为何事,以谁为本。总结本乎官,还是本乎民,结论大有不同。

  (作者系著名杂文家,《长江日报》评论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