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通州博物馆举办了“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拽了一群作家、学者、书法家,共同研讨当代文人手札渐渐消失的问题。
这问题不小,但绝不算大。所以,对于与会者所表示的“遗憾”“悲伤”,我很理解,态度却有所保留。
“手札展”上研讨者的“遗憾”和“悲伤”在于,他们由此窥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的“断裂”。也就是说,手稿和手札渐渐消失只是现象,“断裂”才是真相。他们想借此唤醒当代学者和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复归,并身体力行展示出挽救的姿态。其实文化断裂早不是新鲜话题,现代“私塾班”、企业老总上国学课、百家讲坛,哪一次都会掀起新一轮传统文化大讨论。问题解决没有?没有!
这就很值得探讨一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究竟有什么联系?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
且抛开单纯的手稿手札问题,看看当今流行的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此两种特别是后一种,一直是传统作家诟病的对象。但如果在若干年后回视,它们也许就成了传统文学的一部分。在唐人眼里,市井笔记(小说)算什么?绝对不登大雅之堂,时间运行到20世纪,大约没谁敢犯神经,嚣张喊叫将小说赶出文学殿堂。
传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传统文化必定紧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扩展或萎缩都是常态,不必过分悲喜。也许,有两种状态值得记忆,一种是对消逝的挽留,是最后的挽歌者的苍凉一曲;一种是积极融入变革,在时代的峰顶唱出命定的颂歌。他们同样伟大。黄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