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年间,北京有很多生产马车的作坊,其中叫得响名字的大概就五六家,什么张家车厂、王家车厂,等等。这五六家车厂联合起来,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北京城的马车生产。别的车厂也开工,但是牌子不响,车把式们不认,卖不掉。
怎样才能打开局面呢?有个车厂老板动起了心思。当时曹雪芹已死,《红楼梦》热销,上至黄带子阿哥,下至村学秀才,没有不读《红楼梦》的,茶馆酒楼戏园子里,也是无人不谈《红楼梦》。那车厂老板灵机一动,打起了《红楼梦》的主意——他把《红楼梦》里的插图放大十倍印出来,糊在马车外面,转圈一瞧,车头有林黛玉对着您哭,车尾有贾宝玉对着您笑,就跟现在的车身广告似的。他给这种马车取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太虚幻境”,很快,他的车厂名声大振,原先积压的马车销售一空。清人张子秋写《都门竹枝词》,还专门提到了这个创意。
现在什么都讲文化包装,卷烟、白酒、景区、月饼,都要千方百计地跟文化勾搭一番。营销专家还给“文化包装”下了个定义,说是利用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对产品进行装饰,从而刺激消费者的兴趣。这话太装,不如换成人话:什么出名就跟什么攀亲戚,好引起别人注意。
打一比方,某巨星在台上演出,演出完了,掌声雷动,当巨星刚刚退场、聚光灯还没关掉、观众还没走人的时候,突然有一位不大出名的歌手冲上台去,抢过麦克风大喊:“亲爱的朋友们,我就是刚才那谁谁谁他表哥的二大爷的干儿子,现在我给大家演唱一曲……希望大家喜欢!”这必然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的注意力。而如果他在巨星还没来的时候或观众离去之后才上台,任凭他喊破嗓子,也不见得会有几位观众。
春晚小品《不差钱》的编剧徐正超先生就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人。《不差钱》还没在国人心里谢幕,徐先生就一个箭步冲上舞台,让春晚的余光把自己和一本名叫《闯荡》的新书照得熠熠生辉。
也许徐正超不是一个爱沾光的人,但只要他想让自己的新书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最多的人注意到,就得在这个时候冲上前台。李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