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省管县:“省里的奶水”让县域经济尝到甜头
· 行政省管县:多出来的市级官员干吗去?
· 葛剑雄:市管县违背宪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2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省管县:“省里的奶水”让县域经济尝到甜头
  “省管县”调查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确立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路径。 这条改革路径包括两个互相衔接的部分,一是在财政体制上推进省管县改革;二是在有条件的省份,依法探索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统一的省管县改革。实施省管县,必须逐步废除目前施行的市管县体制;而江苏省是当年在全国第一个实施市管县体制的省份。面对新的形势,江苏目前省管县改革进行得如何?是否已经设计了具体规划?遇到了哪些难题和挑战?日前,快报记者兵分两路,一路到已经实施财政省管县的部分县进行实地调查;一路到与省管县改革密切相关的省财政厅,负责为省管县调研、设计方案的省社科院,走访知情人士——江苏省管县的面貌由此变得清晰起来。

  江苏行政省管县“试点说”曾让几个传言中的试点县兴奋不已——苏北的沭阳,苏中的靖江和苏南的昆山,在当地论坛上,网民们无不认为这是家乡面临的一个巨大契机。

  但记者在沭阳和靖江采访后却发现,“试点”无从谈起,所有的被访部门都称,并没有收到正式的文件,更没有具体的措施出台。而在江苏省社科院新近的一份报告中,仍然建议能在省内选取一些县试点省管县。

  虽然行政省管县的试点尚在酝酿之中,但人们对这一制度寄以厚望,已对一些细节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并进而形成了很多截然不同的看法。

  □快报记者 卜言科

  “省管县”在江苏财政系统的官方说法是“省直管县”。一个“直”字,道出了这个自2007年运转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所有外延和内涵。

  配置政府资源的财政体系,虽然远离公众视线,却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对于对农村建设起着关键作用的县域经济,更具非同寻常的意义。

  省管县改革的初衷,正是直奔县域经济而去。而作为省管县改革的第一步,江苏财政省管县的试水已一年有余,对于财力多半并不丰裕的全省各县而言,这无异于一次解放:摆脱了地级市这台“抽水机”,也更容易获得省级财政的慷慨支持。

  小归小 能到县里吃吃草

  回忆起不过四五年前自己的境遇,苏北某县的林老师觉得既酸楚又好笑。

  “工资发不出是正常的事,最久的一次发工资能拖达半年甚至更久,”他告诉记者,往往是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学校会计两手一摊:账上没钱。而在有工资发的时候,种种名目的“捐款”则无需通知,就从老师们本就不多的工资里直接扣除。

  而在邻近的县,更出现了以酒和烟之类的物品抵工资的情形。工资尚且如此,福利更无从谈起,一时教师和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受打击。

  林老师遇到的情况在当时的苏北随处可见。其反映出来的实质,正是当时已经无以为继的县乡两级财政体系。

  财政没钱,社会保障和教育首当其冲。教师工资发不出,教育经费短缺,各种名目的收费随之而来,而社会保障则首先是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无法保证,上述用烟酒抵工资的情形就发生在一个退休干部的身上,而能有烟酒发出,纯粹是因为那个县所在的市有这两项产业而已。

  同时,各种额外的、超标准的摊派也指向了农民。以修路、改造水利等为名义的农民摊派被收到乡镇后,又因为有更为需要的地方——比如久拖不决的教师工资问题,这些钱又被挪作他用,农民们对诸如此类的收费自然开始抵触,干群关系紧张。

  脆弱的县乡级财政不堪一击,一些乡镇欠下的巨额债务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办公。归结到根本,问题还是出在了行政体制上。

  “小归小,可以到县里吃吃草,”这是一名苏北地级市官员的说法,这形象地勾勒出了市管县的财政体系和运作模式。

  “(在苏北)由于地级市自身实力不够强大,伴随着财政吃紧,不仅无法拉动县域经济,反而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与县争利的现象,事实上成为了县域经济的‘抽水机’。而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的情况下,地级市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导致城市差距越拉越大,”一名网友在宿迁的政务论坛上的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县乡财政紧张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据江苏省社科院的一份调查发现,地级市从县抽调财力形式多样:不仅仅是让县为地级市的市区公共设施建设“埋单”,还包括截留省给县级财政的补助资金,更有甚者,将县属的富裕乡镇以及创收大户企业收归市有。

  典型就是,2004年洋河镇被并入了宿迁市区的宿城区。而大名鼎鼎的洋河酒厂也随着此次的行政区划调整,脱离了泗阳县,成了主城区的企业。宿迁的另一大企业、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双沟酒厂则因离市区太远,没有办法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式成为“市区企业”,但宿迁还是把它变成了市属企业。

  事实上,苏北的一些市的市区财政状况并不比县好到哪儿去。在现有体制下,地级市可以有绝对的权力调动县级资金,是成本最小的融资方式。

  其直接结果是,县级财政日趋紧张。

  资金高速公路

  2007年,江苏在全省全面推广财政省管县,在江苏省财

  政厅的网站上,这个模式被称为“财政省直管县”,这个制度的唯一特征就是将地级市在财政上与县同级对待,虽然行政上市县仍属隶属关系。

  苏北某县财政局副局长告诉记者,最大的变化有两个:一是转移支付的款项终于不用等,不用催了,“在以前要从市里转手才能到达的款子,现在省里都会在约定的时间到账。”而另一个现象是,招待费用大大减少。

  财政省管县让县委书记和县长们也轻松了很多。在宿迁沭阳,超过50%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发放都要由省级财政拨款给付,相比较之前的艰难调度,现在定时省里的钱就能到位,财政的压力几乎没有了。

  除了钱的保证,县级财政官员还切实感受到了省级财政的高效和高素质。“省级财政人员的素质确实高,对人很和善。而且他们对政策的把握准确,比如这次扩大内需问题上,我们就能从省里即时获得准确的政策指导。”

  这位县级财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能够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政策口径曲解,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言,财政省直管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奶便是娘,何况省财政的奶水还很足,而市里说不定连奶水都没有,只能提供营养不如母乳的奶粉,”一名地级市官员笑着打这个比方。

  除了有奶水,对待表现好的县,省财政还设置了一套奖励返还机制刺激县级财政的积极性。“省里为我们这样的重点扶持县,设置了激励约束机制,还有返还集中增量,充分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体制下,县级财政增收不断。以宿迁市沭阳县为例,2008年该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5.06亿元,总量不大,但同比增长了67%!而一般预算收入则增加了56%。

  而在省里的扶持力度上,苏北各县也都尝到了甜头。以徐州丰县为例,2007年省补助总额达8.67亿元,比2006年增加2.14亿元,确保了全县财政收支平衡,工资、社保及涉及民生、公益事业等各项重点法定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有人担心,由对应13个地级市,到现在的对应65个单位(包括地级市、县级市和县),省财政的效率如何能保证?对这个怀疑,已经和省财政打了多年交道的某县财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说法不能成立:“现在的高速公路遍布全省,办公又可以全部在网络上完成,事实上效率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财政省管县架设的是一条高速公路,财力充裕的县级财政也应势而变,在县和乡镇之间,打通了一条高速公路。因为财政省管县只是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环而已,省管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农村,因此乡财县管也应势而生。

  乡财县管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像林老师这样的老师们。乡级财政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将老师们的工资挪作他用了。

  据了解,乡财县管已经在全省各地得到了全面推广。

  更多部门“下放权力”

  在财政省管县上江苏作出了有益尝试,在此基础上,江苏更将省管县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2008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省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显示,“权力下放”成为省多个部门的“自觉行动”。

  省环保厅于2008年下发文件,要求逐步建立省直管县(市)的环境管理体制,调整环境管理审批权限。与此同时,环保厅下放6项环境管理审批权限至全省52个县(市)。

  省发改委于2008年9月出台文件,实行省对县的直接管理。在落实发展规划、安排资金、部署经济发展任务等工作时,直接安排到省辖市和县(市)发展改革部门。

  循着由财政省管——扩权强县——行政区划调整——市县分治的脉络,江苏稳步推进全面省管县。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