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的手摸起来就像块磨刀的砂轮,又硬又糙!”提起82岁的唐福顺,在无锡南长街,邻居姚卷最难忘的就是他的一双大手,指关节突出,手掌上布满厚厚的老茧,还有新旧伤口纵横交错。老唐的手是在年复一年的操劳中变成这样的,而他操劳了近70年的只有一样东西——藤器。昨日,《生活无锡》找到这位民间老艺人,听他讲述流金岁月。
挨巴掌、烧锅学来一身手艺
老唐祖籍扬州,为了讨生活,8岁时他就跟随父母来到了无锡,在南长街的原清明桥中学旁安了家,从此老唐就和南长街结下了不解之缘。13岁那年,老唐去西门一家藤器店拜了师傅,正式开始学徒生涯。都说学徒是“三年学、三年帮”,老唐也不例外,打扫卫生、烧柴火、做饭都是老唐的必修课。师傅脾气不好,有时看老唐不开窍,一个大巴掌就会毫不留情地抡过来,扫帚、戒尺、鞋拔子,老唐没少和这些东西接触过,虽说挨了打,老唐却学会了真手艺。只花了两个月时间,他就学会了编藤椅,成了师傅的得意门生。可师傅的藤椅生意却没像老唐的手艺一样日益精进。
“砰”的一声枪响,抗日战争爆发了!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编藤椅原料一下子断了货,师傅让老唐自谋生路。老唐放下手中的藤条,去无锡港务处当了一名普通的搬运工人。
南长街上开小店
从港务处退休后,老唐闲来无事又想起了编藤器。小到藤托大到藤椅,老唐把它们挨个用扁担串起来,然后沿着南长街挨户叫卖。老唐本来只想过个手瘾,没想到藤器一下子就卖火了,不止是南长街,无锡各个地方的人都赶来买老唐的藤器,甚至还有北京和广州的客人专程赶来订购。老唐经常遇到金发碧眼的老外要求和他来张合照,还有个会说中文的美女老外说他是中国藤文化继承人。听到这话,老唐激动了好几天。
老唐的藤具开始供不应求,他索性在南长街自己租了个店面,开了一家“福顺藤器日杂商店”,定点卖起了藤器。生意做久了,老唐还利用自己一次性购进大量藤条的机会,大量从广州购进藤条批发给江阴、溧阳等各地的销售商,赚取其中的差价。在老唐不大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他自己编制的藤器,而小店的墙壁上则写满了各种和老唐有生意往来的客户电话,涂满了整面墙。“这些电话只是我客户群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老客户的电话我都背得出来,不用记在墙壁上。”老唐自豪地说,除了自己编制的藤器,他还从苏州的一家藤器厂进了不少漆过的新式藤器。用老唐自己的话说,那叫“与时俱进”。
藤条来自印度尼西亚
老唐最擅长编的藤器是藤椅,他编的藤椅比一般藤椅精致、模样好看、质地圆润。而他最自豪的是编藤椅的原料都是精挑细选出来。每根藤条都光泽饱满,从印度尼西亚运到无锡。老唐的手艺令人称绝,看他在一个铁架子上左绕一圈、右绕一圈,从来不会出错。别小看这简单的藤椅,编一张起码要花10个小时。为此老唐每天下午5点钟睡觉,凌晨三四点起床,简单洗把脸后就坐在椅子上开始编藤器,一直要编到早晨7点,才停下来去开店,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联系客户送货上门。照顾生意的空暇时间,老唐也舍不得浪费,有一分钟就编一分钟,一直到下午5点太阳偏西,他才愿意歇下来。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唐过了20多年。
老唐想收个徒弟
说起自己的手艺,老唐表示自己本来想让两个儿子传承下去。可大儿子学了22个月就嫌编藤器赚不到钱,现在自己开起了浴场。小儿子现在单位当上了中层干部,更是指望不上。老唐也曾经带过一个外姓的徒弟,但小伙子学会后嫌无锡的花销太大,回高淳老家自己开藤器店了。
“现在只要有人肯来学,我绝不藏私,会把所有的本领都传授出去,只是编藤器是个苦差使,来钱又不多,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但是我希望能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老唐说。
最近,有消息称,南长老街要改造,而老唐的藤器店也在其列,面临拆迁。听到消息,老唐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他像往常一样不分日夜地编着藤器,闲下来的时候时不时打量着自己店里的每一件物什:“这个藤椅椅背后的镂空图案是菱形的,我花了整整13个小时才编好。这个叫做凤凰椅,这是大圆头椅,有民国时候的味道,特别气派!”老唐的眼光温柔地抚过每把藤椅,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说起自己将来的打算,老唐叹了口气:“谁知道我还能不能等到将来老街改造好的那天。但就算不开店了,我也会一直编下去,直到编不动的那一天!”唐奕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