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人:闵桂芳
女 82岁 白下区
我和老伴的结合,并不浪漫,更没有一丝波澜,到今年,已经是我和老伴携手走过的第65个年头了。现在的我们,衣食无忧,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健健康康地携手到老,哪怕坐着轮椅,慢慢聊。
正月初三是老伴的生日,每年的这天,所有的晚辈都会聚在我们家,四世同堂,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刻。春节、老伴生日双喜临门,虽然我每次都会忙上半天,但还是很开心的。
17岁时,家里就给我做了媒
1926年,我出生在南京一户普通人家,家中兄妹四人,我是最小的一个。母亲没有工作,靠父亲做医生挣来的钱养活一家人,日子倒也过得不错。
过年时,我会和母亲一起去市场上买些好肉好菜,回来精心烹调一番。父亲思想过于“开明”,家里也从不贴些对联窗花等应节装饰。不过,和别人家一样,父亲也常常会给我们发“红包”,拿着这些钱,我会和门口的小伙伴们跑去不远的夫子庙逛上一大圈,买些棉花糖之类的小吃尝尝鲜。
我14岁那年,父亲英年早逝,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也就戛然而止了。家里少了顶梁柱,经济上大不如从前。大姐早已出嫁,两个哥哥在商店里站柜台得来的工资就是家里全部的收入,填饱肚子就是我家主要的生活目标。
后来,两个哥哥当中的一个当了兵,另一个因为工作的原因,过年时也不能回家,家里只剩下了我和母亲两个人。因为经济紧张,即便是除夕之夜,我们也只能买些菜,两个人随便吃一点,经常是冷冷清清就把年给过了。
因为家里的生活条件有限,我17岁那年,母亲就开始张罗着给我这个到了婚嫁年龄的小女儿找户好人家嫁出去。邻居阿姨了解母亲的心思,便跟我母亲提起了她的一个远方亲戚,一个在天福和布店里工作的名叫李剑秋的男人。
相识第二年,我做了他的新娘
那时,人们的观念没有现在这么开放,直到在媒人的带领下我在布店里与他初次见面,也不知道这个男人竟是邻居阿姨给我介绍的对象。
那天,邻居阿姨跟我说:“桂芳,我想做身衣裳,走,陪我去布店买块布料去!”由于我还被蒙在鼓里,当即就随阿姨出了门。到了店里,阿姨把我带到一个柜台前,在热情的售货员小伙的殷勤服务下,又是介绍花样又是丈量身材,好一通忙活之后,阿姨终于挑中了一块漂亮的花布。回家的路上,阿姨对我把这个售货员好一顿夸:“这个小伙子不错,真会做生意啊,你觉得呢?”我不明所以,回答她说:“还真不错!”
第二天,母亲才把真相和盘托出,我恍然大悟,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想想自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也就同意了。
在那个民风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年代,即使是在媒人的撮合下男女相识了也不经常来往,看上去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三个月后的一天,气质文雅的他拎着一包桂圆和一包鸡蛋糕,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我家,简单地聊了聊家常,不多久便起身离开了。之后的日子,我们的来往就多了起来,他下班了,常从我家绕一圈再回去,谈谈生活,谈谈工作。
不久,我们两家就举行了订婚仪式,两张鲜红的订婚证书如同红线,把我们两个人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因为他家的条件好,还做了一对订婚金戒指送给我。
第二年的一天,他家请媒人上门提亲,接下来关于婚礼的一切都顺理成章。1944年的农历四月初八,18岁的我和大我6岁的李剑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一个脚盆,一个马桶,四季衣服再加上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是我全部的陪嫁。结婚那天,我第一次坐上了轿车。穿着旗袍的我,穿着大褂的他,在位于夫子庙的一家规模不小的饭店里,没有复杂的仪式,坐满了八张圆桌的亲朋好友见证了我们的结合。
婚礼结束,我随着他,住进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新家。
结婚第一年春节,我不敢打麻将
我们的新家是位于马道街的一套一进三间的房子,虽说与公婆以及叔叔嫂子住在一起,但我们夫妇二人仍然能独享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他家是个传统的大家庭,老人掌管家里的大小一切事务,我安心地做起了全职太太,平时只管做家务,经济上的事从不关心。虽说我是刚进门的媳妇,但与他一家的关系相处得都十分融洽,也让我欣慰不少。
到他家里的第一年春节,家里来人很多,大大小小十几口人聚在一起,十分热闹。厨房里架上大锅,烧起了大灶。一锅糯米一锅大米总共要烤两大锅锅巴,可以图个吉祥如意。从初一到初三,不断地有亲朋来拜年,家里随时都备着招待用的年货。其余时间,家里人会在一起打打麻将。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开放,我这个新媳妇绝对不敢上桌打麻将。那一年春节,我的娱乐也只限于和亲戚朋友聊聊天,虽然多了些拘束,但比起自己家里,还是温暖得多。
老伴身体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婚后的生活很平静,也很幸福。我们先后育有三男四女共七个孩子,那时,孩子们都还小,常常这个哭完那个闹,我性子急,孩子一哭闹我动手就要打。而多年私塾的熏陶,使他脾气特别温和,每到我即将对孩子动手的“危急关头”,他从不说话,只把孩子往他怀里一抱,算是给我一个台阶下,也护住了孩子,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几十年的光阴一晃就过去了,现在的我们,早已儿孙满堂。每年的正月初三,是老伴的生日,也自然成了我们全家相聚的日子,四世同堂,每到这一天,家里总能站满一屋子的人。
今年的正月初三,是老伴88周岁的生日,24个晚辈一起聚在我们家,不大的房间摆了两张圆桌。女儿心疼我,不仅帮我去菜场买了菜,还主动帮我打下手,鸡鸭鱼肉再加上时令素菜和汤,做出了两桌丰盛的菜肴。儿女们在家里团聚到晚上才离开,看着他开心的样子,我也特别高兴。
现在,我们的年龄都大了,尤其是近三个月以来,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常常犯糊涂,为了照顾他,我连大门都不敢出。尽管我尽全力照顾他,他还经常不听劝,跑出门去。过年前,他趁我不在意的时候开了门就出去了,等我发现时,他已经在门外摔倒在地好久了,我把他扶起时心里既恨他又心疼他。
按照南京人的说法,明年,就该给他做89岁的大寿了,我要把他照顾得好好的。到时,我们全家真得好好地聚一聚。实习生 吕为
快报记者 钟晓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