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花布为媒,我们的爱走过了65年
· 你在他乡还好吗?
· 我们的知青“二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们的知青“二嫂”
  倾诉人、执笔人:韩万生

  男 63岁 退休工人 鼓楼区

  历史进入2009年,“二嫂”已离开我们近三十年了。这些年来,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二嫂”何许人也?不知道的人都把他当成女同志,其实他是一位壮实的男子汉。

  “二嫂”其实是个大男人

  “二嫂”真名叫杨惠奇,原南京八中(现为田家炳中学)65届毕业生,当年响应号召去新疆阿瓦提丰收三场三连。因为他为人憨厚,做事细腻,乐于助人,在家又排行老二,所以大家称他为“二嫂”,并一致推荐他为事务长。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匮乏的边疆农场确实是一件美差,但他从不损公肥私。

  记得连队难得杀次猪,当时可不比现在,很少见油水的知青们个个要肥不要瘦,吵得面红耳赤,他每次分肉不但都在最后拿,还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当时的粮食配给是百分之七十的霉玉米面,百分之三十的麸子面,“二嫂”每月都把那点可怜的麸子面让给病号和孕妇,自己啃玉米面馍。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他经常赶车长途跋涉几天,穿戈壁,过沙漠,去兵团农场,人民公社用玉米面换大米,采购葫麻油和水果,分给老弱病残孕的同志。

  “文革”期间,知青们纷纷外跑,他和少数几位同志留在农场坚守岗位,看护着连队的固定资产。他得知我们几位老弟兄即将返疆而无住处时,独自一人挖了一间近百平米的地窝子(一种半地上,半地下的简易房)。

  结冰的湖面要了他的命

  1979年冬季,知青们开始逐渐返宁顶职,暂不够条件的“二嫂”心中既羡慕又焦急。为送行先期回宁的战友,他和另一位同志去附近的兵团农场采购点水果,他叫那位同志赶车先行,自己骑车随后,可赶车的同志到了目的地等了两天也没等到他,当时既无电话更谈不上手机,只得原路返回。到连队一问,得知“二嫂”早已随行。这下连队可慌了,全部出动沿车道寻找,最后在靠车道的一个冻得很结实的冰湖上发现了他的皮帽。同志们立即在发现点砸开冰层,用铁钩下去搜索,很快就钩上一辆自行车,但是始终找不到人。大家不停地砸冰以扩大搜索面,终于在靠岸的冰层下找到了“二嫂”的遗体,当时他的双手朝上,呈击冰的姿势。寒冬腊月的新疆,我们也常在冰湖的上骑车溜冰,那“二嫂”是怎样掉进冰湖的呢?据现场分析,他当时在冰湖上骑车上岸时,因速度快而滑倒,当时一直滑到湖中心,而湖中心的冰层相对又薄,冲力又大,所以连人带车掉进湖中。他想从水中爬到冰上,可冰支撑不了他的体重,刚爬上冰又塌下,他只得从水中潜入到岸边的冰层下,想从下向上顶开冰层以求生,结果因岸边冰层太厚被憋死。

  “二嫂”死后,全连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特别是那些即将回宁的知青,因为“二嫂”是为他们而遇难的。为了满足远在南京的亲属要求带回骨灰的心愿,知青们彻夜未眠,男同志用核桃木做骨灰盒,女同志缝衣做被,再用一只汽油桶从纵向切割开,又把割开的两片横向对焊起来,就形成了一只凹形铁皮槽。遗体放入其中,浇上汽油,架在红柳柴堆上,在知青们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哭喊中,在一阵浓烟中,“二嫂”的身躯融入新疆的长空大地。

  聚会时,为先走的他们摆上一双筷子

  进疆十几年来,我们丰收三场一千一百名南京知青中有二十多人因各种原因长眠在戈壁沙滩中,与我同去的校友(原南京十一中)就有黄文苏、常付江两位同学不幸遇难,岁月的流逝抹不掉对他们的无尽思念,每逢老知青们聚会,首先给他们倒上一杯酒,摆上一双筷,点上一根烟,呼唤一声他们的姓名。

  当返回第二故乡——丰收三场时,下车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们扫墓。前几年,在江苏电视台“情感超市”的摄制棚里,数百名原丰收三场南京老知青欢聚一堂,怀念蹉跎岁月,追忆那难忘的年代,当屏幕上出现了他们的姓名时,无论在摄制现场,还是荧屏前的老知青,无不痛哭流涕。

  现在,当年的老知青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一想到在冰水中挣扎求生的“二嫂”,想起那些至今长眠在农场的战友,我们还有什么抱怨的呢?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还有很多机遇。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