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他们在南京寻找中国“答案”
· 南京地球村 入乡随俗的老外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2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地球村 入乡随俗的老外们
  南京地球村

  入乡随俗的老外们

  随着南京越来越开放,来投资、经商、旅游,从事文化、科教事业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如今,在南京街头,随处可见黄头发、蓝眼睛、黑皮肤等的各国友人。此外,还有为数相当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因为肤色等跟中国人很像,很难一眼辨别出来。2008年,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人常住南京,南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贴福字、吃团圆饭、放鞭炮……今天是传统的除夕佳节,很多家庭都沉浸在喜庆氛围中。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外国人大多选择了入乡随俗,与我们一起体会浓浓的年味。

  ■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南京市人事和劳动部门)

  本版撰文

  实习生 吕为 见习记者 沈晓伟 王凡

  快报记者 赵丹丹 钟晓敏 田雪亭 项凤华

  安炯南 41岁

  韩国 南京无穹花韩国料理店总经理

  今天吃团圆饭

  明天去上香

  在南京打拼16年,昔日青涩的留学生安炯南现在已成了地道的“南京通”。他笑言,自己对南京的熟悉甚至超过了家乡首尔。最近4年来,忙于打理饭馆的生意,他一直没机会回国。但无论多忙,一到春节,像南京人一样,安炯南会带着家人去鸡鸣寺上香,领着孩子到郊外放鞭炮。

  安炯南最初选择来南京,完全出于偶然。受爷爷的影响,他从小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1993年,刚服完兵役的他,稀里糊涂就来了南京,就读南京中医药大学。

  1997年,安炯南意外得知自己的学历在韩国不被承认。沮丧的他不得不另寻出路。半年后,他联手哥哥安振永,开设了南京第一家韩国料理店“无穹花”。但当时的南京人对这种异国风味并不太买账。严重的入不敷出把安炯南兄弟急坏了。他们尝试低价转手,可无人问津。当时正值寒冬,安炯南连一床厚被子都买不起。为了保暖,他晚上就穿着毛衣睡觉。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则“江湖救急令”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传播开来,大家帮忙凑份子啦!原来得知安炯南的困境后,他所在学校的老师同学都开始设法帮忙。时隔11年,回想当时的情景他还是非常激动。“陆续有人主动借钱给我。有的借1万,有的借2万,就这样慢慢凑齐了40多万。其实我知道,当时大家口袋里都没多少钱。”安炯南也知道中国有种叫“借条”的东西。但让他意外的是,所有“债主”都不肯收“借条”。“作为一个老外,要是我借完钱一走了之,他们可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老师同学们的侠义心肠让他心存感激,店里的中国员工也对他不离不弃。饭馆领班、中国朝鲜族姑娘李顺英就是其中之一。朝夕相处中,安炯南对这个清秀、能干的中国女孩产生了好感。到第3年,饭馆的生意终于有了起色,安炯南也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女婿。

  回顾以往的春节,安炯南觉得,“中国过年跟韩国很像,都很开心、喜庆,甚至还更有趣儿!因为中国有‘鞭炮’。”在韩国,他只在小时候接触过鞭炮,后来就再没见到了。在南京的烟花爆竹声中,他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最后他开心地告诉记者,父母已于半个月前到达南京,现在全家就等着一块儿感受南京的热闹“年味儿”呢。

  麦克 30岁

  法国 咖啡店老板

  为了抱得美人归

  一心学过中国年

  在陶谷新村和南秀村的交界,有一幢二层小楼隐藏在住宅区之中。一扇木门等待着客人的光临,敲门而入,里面的世界更加叫人着迷。

  这是一间名叫“索味”的咖啡屋,老板名叫麦克,法国人。深邃的眼睛,挺拔的鼻梁,经典的欧式容貌。午饭的当口,他正穿着厨师服,在吧台上忙活。一旁的餐桌上,一个美丽知性的中国姑娘李娜用计算器在算着账。显然,这是老板娘。

  麦克2005年9月份从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来到南京,并申请到了在河海大学学习中文的机会。2006年,麦克在一个朋友聚会上认识了当时还在一家企业上班的李娜,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中国女孩子比法国姑娘迷人得多。”麦克深情地望着李娜,至于哪里迷人他似乎也说不上来,“就是很漂亮嘛。”他挤眉弄眼的样子逗趣极了。还有一句更深情的表白:“如果没有遇见你,我肯定已经回法国去了。”

  去年6月份,两人合开了这间咖啡屋,起名叫索味,听上去文艺又有情调,背后的意思却很直白——“锁胃”。来客人了,两人默契地看了一眼,麦克闪进厨房做比萨和法式浓汤,李娜走向吧台泡咖啡。“他是老板又是大厨,店里的菜肴都是他做,他在意大利饭馆学过。”李娜的喜悦写在脸上。麦克在她眼里是一个安静和踏实的人,跟着他很有安全感。

  “今年,我们就打算结婚了。”聊到后来,两人满脸幸福地说出了这样一个好消息。“我就要成为中国的女婿啦。”麦克把“女婿”两个字说得尤其重。

  说起过年来,麦克既兴奋又紧张。幸而,他有个法国同学罗马娶了个扬州姑娘,所以这些天他都拉着罗马“取经”呢。罗马可了不得,已经在女方家里过了两次春节。罗马这样传播着自己的经验:吃饭前要帮忙打扫卫生,吃饭时要给长辈敬酒,吃完饭要陪长辈看电视,就差给他写成条例。

  麦克听得如痴如醉,按捺不住地要体验过年。当然了,他最操心的还是怎么去讨好岳父岳母,你瞧,他拉着李娜坐在身边嘀咕:“我们去买点烟,买点酒……”

  SERGEY(希尔该)30岁

  留学生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

  要和朋友们一起

  吃年夜饭

  30岁的希尔该出生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市,父亲是朝鲜族的俄罗斯人,母亲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许是因为遗传父亲比较多,希尔该生就了一副黄种人的面孔。

  曾做过工程师的他从单位辞职后,干起了从德国往俄罗斯进口二手车的生意。因为生意来往的缘故,他认识了不少在俄罗斯生活的中国人。

  去年4月,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挚友告诉希尔该,南京是中国最有文化氛围的城市,性格豪迈、果断的他在没有任何中文基础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南京,进入一所大学的语言培训中心学习中文。

  初到异地,虽然没有了家乡的连天大雪、没有了冬日的暖气,但很多“新鲜”事物让希尔该应接不暇。从没尝过鸭肉味道的希尔该,爱上了南京盐水鸭。“我现在天天都得吃一份鸭子,味道真是妙极了。”并且,中国餐馆低廉的价格也让希尔该省心不已。他说:“以前在俄罗斯时,因为用餐价格高昂,一个月我最多只能去餐馆吃两次,否则那个月剩下的日子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现在,即便每顿饭我都在饭店里解决,也完全负担得起。”

  在中国的超市里,希尔该也发现了很多让他觉得“奇怪”的地方。他说,在中国,超市里的物品样式很多,从贵到便宜都有,能够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可在俄罗斯,选择面就要窄得多。而且,“俄罗斯超市里的很多货物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希尔该告诉记者,在俄罗斯,一包“康师傅牛肉面”可以作为餐馆里的一道菜出售,并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加收一些服务费,这在中国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与俄罗斯人过年出门狂欢的习惯不同,中国人过年大多喜欢呆在家里,这让希尔该觉得非常特别。

  今年,希尔该决定留在南京度过他的第一个“中国年”,因为周围的朋友大多选择了回国或是旅游,与希尔该相伴过年的只有四五个人了。他说:“那天,我们会在一起聚个餐,再上街逛一逛,逛累了,就回去睡觉。”

  Rami Badawi( 巴达卫 )38岁

  叙利亚人 南京大学博士生

  过年吃饺子

  还要做大盘鸡

  2009年的春节,是叙利亚留学生巴达卫在南京过的第八个春节。过年前,他和妻子去金润发超市淘了一堆年货,还给两岁儿子买了身新衣服。他还特意准备好“红包”,拜年时送给朋友的孩子。过年要说吉利话,这不一见记者面他就拱手说:“新年好,牛年发大财。”

  没来中国之前,巴达卫在叙利亚是名土木工程师。工作几年后,他突然有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在比较众多大学时,他发现南京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很不错。

  可是中国的魅力实在太大,尤其是美味的菜肴。当朋友第一次邀请巴达卫去酸菜鱼馆时,把鱼片放进嘴里的那一刻,他赞不绝口:“太好吃了!”之后一有朋友请客,他就眨巴着大眼睛问:“是去吃酸菜鱼吗?”巴达卫之后又继续读了博士,后来决定扎根南京。

  第一次在南京过春节,巴达卫就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那是他第一次感受什么是“中国年”,朋友家里贴着窗花和对联。朋友和妻子围在一块包饺子,巴达卫也想帮忙,学朋友的样子把饺子皮里放上馅,用手那么一捏,可是饺子却皱巴巴地躺在那,他很纳闷:“你们的饺子为什么是站着的?我的饺子却睡觉呢?”后来在朋友的指导下,他才找到窍门,他兴奋地说:“我的饺子终于站起来啦!”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时,巴达卫一口一个。

  晚饭过后,电视里放着“春晚”,朋友和妻子看着乐得前仰后合。那时巴达卫中文不好,基本听不懂,看朋友乐他很奇怪。“你们乐啥呢?”朋友只好一旁做翻译。“后来我才知道那叫相声和小品。”

  2005年,巴达卫回国时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很快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阿布迪。为了解决两地分居,妻子也来到了中国。巴达卫说他终于可以真正过个中国年了。“因为春节就是要一家团圆。”

  说到年夜饭怎么吃?巴达卫说现在他的老师和朋友都邀请他到家里过年,他还没拿定主意。当然饺子自然是少不了,还有他拿手的大盘鸡。年后他们也会去朋友家拜年,到时定会拎点礼物去,怀里揣着红包。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