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民利·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多看电视也会引发糖尿病
· 太冷太热,60岁以上老人最危险
· 许多好心人欲献“熊猫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太冷太热,60岁以上老人最危险
  昨天,在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主办的气候酷派论坛上,来自上海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科的袁东医生和来自英国伦敦国际发展协会的高级新闻长官麦克·沙纳汉与来自南京、上海、杭州等多家媒体探讨“气候变化与市民健康以及生存环境的关系”。袁东表示,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气候有可能造成“超额死亡”,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疾病的增加。

  极端天气,对60岁以上的老人影响最大

  袁东医生从1991年开始,就一直从事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监测。他告诉记者,全球暖化,将会从多方面影响人体健康,首先全球变暖,将会使得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明显变多,由极端事件引起“超额死亡”和严重疾病也可能增加。“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1998年上海出现热浪,40℃的高温天气持续了几天,达到死亡的峰值。”袁东说,1998年高温期间,上海的死亡人数比1997年同期多出了300%。由于“热岛效应”,城市高温持续时间长,热浪冲击频繁、程度严重,将导致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除了热浪这种极端天气,如果碰上寒潮,对人的健康也有很大的伤害。2008年上海出现寒潮,其间死亡人数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400多人。袁东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冷还是热导致的极端天气,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影响最大。

  26℃最适合人类生存

  高温、寒潮和暴风雨一样同属“灾害”性天气,而袁东根据上海的温度变化统计出来的死亡率变化的统计表明,温度表化和死亡率的关系如同“U”形,在温度26℃的时候,人口的死亡率陷入最低点,也就是说这个温度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舒适温度,是一个拐点温度。而当温度高于26℃和低于26℃时,死亡人数都有所增加,在高温时段和寒潮时段,死亡人数的增幅明显加大。

  袁东表示,不过,在热带地区,这个拐点温度会略高,在寒冷的地区,这个拐点温度又会略低一点,而根据南京和上海的地域差异,南京的拐点温度可能会和上海有所差别,但是差异不大,也就是在26℃上下浮动。

  疾病流行范围扩大

  袁东介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开始影响全球气候模式,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当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尤其是冷血类昆虫传播的疾病将有很大增加。

  如1990年登革热的发病主要在赤道附近,如果气温升高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到了2085年可能整个亚热带地区都会出现这种疾病。

  据预测,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疟疾、血吸虫病、锥虫病、登革热、黄热病每年患病人数可达6亿,死亡人数将达200万。全球变暖将改变生态系统,影响疾病的分布和发病率;加快大气成分与污染物之间化学反应速率,能诱发眼睛炎症、上呼吸道疾病等;平流层臭氧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增加白内障、皮肤癌等疾病的发病率;改变各国降水时间与数量,水质恶化、洪涝频繁,使传染病发病率增高。

  快报记者 黄艳 安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