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残破小学建校58年未获维修资金
· 重庆落马原区长:不熟的人钱不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残破小学建校58年未获维修资金
  学生在校园里玩耍

  破败的教室

  2008年拖着长长的尾巴走进了历史。广东紫金县中坝镇富坑小学旧塘教学点(以下简称“旧塘小学”),却成为教育界在过去这个“多事之秋”里被放在火上烧的最后“一壶水”。几张反映旧塘小学残破现状的数码照片,点燃了互联网上沸腾的民意,却未必煮得开这壶水……

  “广东最破烂学校”啥样?

  2008年12月25日,网上出现了一组紫金县旧塘小学岌岌可危现状的图片,该校被冠以“广东省最破烂学校”的响亮名号。发帖人同时披露:“旧塘小学”学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求学。特别是每年汛期,老师和学生在提心吊胆中度过,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孩子受苦的信息,往往最具震撼力。短短几日,这组撼人心魄的照片在网络世界迅速走红。

  不过,许多人显然对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缺乏足够认识。“第一经济强省”的光环,使许多网友对这些带有“西部烙印”的照片半信半疑:“广东有那么穷的地方吗?”而更多网友留下的,则是一声沉重的叹息:“唉,啥时代了,比我小时候的学校还差……”

  无手机信号的学校

  尽管对几张照片进行记忆拼图后,一个关于旧塘小学的凄惨印象已经在记者的脑海中跃然而出,但亲身探访,还是让记者只能用“难以置信”来形容。

  从不算繁华的中坝镇出发,刚刚穿过富坑村的核心区,记者与胯下的摩托车就一起被巍峨连绵的高山吞噬在巨大的阴影中。在经过一道又一道弯后,崎岖的山路总在前方,让记者尽快目睹旧塘小学真容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落空。伴随着耐心的耗蚀,记者手机的信号强度也在一格一格地衰减。当30分钟之后,摩托车终于在旧塘小学的门口刹车时,手机屏幕上也出现了罕见的三个字眼——“无服务”。

  眼前的这所学校没有牌匾,墙壁上来自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兴无灭资”,作为旧塘小学最为醒目的标识,在历经几十年风雨后仍然不曾磨灭。

  新塘、旧塘、车角塘,富坑村委会下辖的三个村民小组,从1950年开始,就共享着这所学校的教育资源。直到今天,两间寒舍之中,一、二两个年级21名孩子的琅琅书声,仍在延续着旧塘小学业已58岁的生命。

  如果一定要找出几个词语,来描绘旧塘小学的寒酸之相,那么“简陋、阴冷”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的热度显然还没有传导到旧塘小学。2008年12月26日,旧塘小学一切如常。冬日的暖阳中,孩子们兴奋地玩着属于他们的熟悉而有趣的游戏。

  代课老师教村民四代人

  时值期末,考试在即。旧塘小学的教学节奏也有些加快。

  这几天,刚刚上学半年的“小毛”(化名)在向同一个人反复提一个问题:“什么是考试?考试好玩吗?”被追问的人,就是旧塘小学唯一的老师——71岁的廖国良。

  童心无忧,桃李不言。此刻,站在摇摇欲坠的校舍前面,廖国良愁容满面。当然,他所担心的并不是期末考试的成败。对于拥有50年教龄的廖国良来说,早已不是一种挑战。

  几十年来,稳定在20人左右的学生规模,让旧塘小学始终没能摘掉“麻雀学校”的帽子,但是廖国良的教学成绩,却让这只“小麻雀”一直“鸣声在外”。随着50年教学经验的累积沉淀,数学课本上的每一道例题和习题,语文课中的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每一段曲折的故事,也早已从纸面上飞到了廖国良的脑海中。

  然而,为廖国良赢得更高声誉的,是一份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守。50年前,他是代课教师;50年后,他仍是一名代课教师。他用脸上的道道皱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如此的日子年复一年。“从爷爷到孙子,这个村子,我已经教了3代人了”,廖国良伸出三个手指向记者展示着他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不对,我已经是第4代了”,旁边一个伶俐的小女孩马上出来为老师纠错。

  如无人接班愿教到80岁

  1958年,廖国良是旧塘小学最年轻的老师。2008年,他仍然保持着这项纪录。由于交通十分不便,条件异常艰苦,自1963年之后,旧塘小学就再也没有迎来过一位公办教师在这里长期驻守。讲台上,廖国良是孤独的舞者。

  后继乏人,这才是让廖国良真正忧心忡忡的事情。无人教书,对旧塘小学的继续存在来说,是最为致命的威胁。尚在外地打工的一个孙媳妇,已经被廖国良物色为接班人的重点培养对象。

  精神矍铄的廖国良仍然满怀着“老骥伏枥”的激情,“如果有可能,我可以干到80岁”。

  当然,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希望这样的“壮举”诞生。这种祈愿,就如同记者希望廖国良老师能够马上安度晚年那样强烈。

  5万元改造款项被挪用

  自2003年开始,旧塘村小组以及廖国良本人就不断向上级部门呼吁,尽快对旧塘小学进行危房改造,但大多“有问无答”。

  令人惊奇的是,管理触角几乎布满每个角落的地方政府,在旧塘小学的发展史中,却难觅踪影。建校58年来,旧塘小学没有得到过一笔来自上级政府的维修资金,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村民廖国军常常把旧塘小学比喻成政府的“私生子”。长期遭到漠视的现实,甚至让他怀疑旧塘小学是否属民办学校。因此,在由其起草的数份上访材料中,“改变旧塘小学管理体制”被列为第一诉求。

  而对于旧塘小学的未来,当地政府也曾提供了一种可能。原中坝镇教办负责人曾表示,“只要旧塘小学修得漂漂亮亮的,镇里肯定会派公办教师过去”,但前提是,建设资金需由旧塘村小组自行筹集。

  由稳定的公办教师长期任教,这是廖国良最希望看到的。然而,对于赤贫的旧塘村小组来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想要种活旧塘小学这棵引凤的梧桐树,几乎不可能。

  旧塘村小组组长廖天荫告诉记者,改造旧塘小学,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旧塘小学校舍原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2004年,由于担心屋顶过高和椽木朽烂可能导致屋顶坍塌,村民集资2000多元,将原本的2层屋顶降为1层,这是旧塘小学建校5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除此之外,每年用于屋顶防水等经常性维修的费用,均在100元以上。

  小修小补终究不能治本。2003年,一笔来自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专项资金,曾令旧塘小学的彻底改造出现曙光。当年底,在相关领导的关照之下,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下拨5万元专款,用于旧塘小学的维修改造。不料,一番周折之后,旧塘小学5万元“救命款”最终还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根据相关当事人的回忆,其时,旧塘小学的上级学校富坑小学也适逢新校建设,富坑小学的20万建校款与旧塘小学的5万元维修款,被一并下拨至中坝镇统一支配。而中坝镇在具体操作时,却将这两笔款项合并打包,全部用于建设富坑小学。

  紫金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原副主任彭群辉向记者证实,2003年的确曾有专款下拨用于旧塘小学改造。至于因何最后竹篮打水,这位80多岁的老人也认为:“应该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

  据《南方农村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