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平凡的世界》时的心是苦的,勾起许多对当年的回忆。笔者小的时候,在一个山沟里上学,学校里许多同学都是随父母家人从河南逃荒来的,那个光景,恐怕连书中描述的读中学时的孙少平还有不如。在那样的地方,那个年代,笔者因为父母有工作,家里面尚有口饱饭吃,多次地被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整,经常被同学欺凌。我想:孙少平从来没有被欺负过,恋爱不顺也有人帮他出头,后来又得到高干子女田晓霞的爱,真是幸运得紧!幸福得紧!但这样的幸事天下有几人会遇上?这个世界的那个年代,远比书中所描摹的要复杂得多,辛酸得多。
所以,我用一种复杂的眼光来看待这种孙家三兄妹先后与高干子女相恋这样明显牵强的情节。我不想说,孙家三兄妹凭什么运气这么好,却想说这种打算靠恋爱而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想法,如同当年文人之于科举,今天买彩票之于彩民的心态,是一种撞大运的心态。没有普遍意义。
但是反思起来,作者实际上以其诚实与良知多角度具有象征性地反映了当时的困窘与壅塞状况。孙少平三兄妹命运之路的伸展有其必然性的。一个诚实的作家,是必须尊重这种必然性的。那种孙少平仍然停留在双水村农民的自私、闭塞、虚荣中的评论,是对人生追求与发展的过于理想化,是对时代的局限性的忽视。说到底,人是被环境所造就的,是时代的产儿。逃离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塑造,去要求一个人无论对书中的人物或现实中的人都是不公平的,也不实际。
而由此来批评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处理也是不公平的。在那样的背景下,在那样刚刚逝去的年代,作为孙少平兄妹来说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境遇,已然尽了最大努力了。社会环境的制约,那个时代,人为的不公正的城乡差距的制约(这一点毋庸讳言),我们还凭什么去要求他们具有“无产阶级的”理想人格与思想呢?他们只是被人为限定于贫困农村的农家子弟而已。
既然每个人在其时代局限性的制约下,并且之于社会大环境是无能为力的,那么孙少平离开农村,去探索工人的生活,也就不能认为是一种逃避。孙少平打通关节进了煤矿,孙兰香上大学学了不着边际的天体物理,他们顶多是对生他们养他们的黄土地缺乏责任感;缺少去改变的热情;缺少反思和改变的勇气。而关键在于他们作为“平凡的”农家子弟,也没有改变农村现状的力量。他们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力地进行了一次向新环境的探索和冲刺。
时人流行着一句“打点好自己,就是对社会负责”的话,姑不谈其言的境界到底如何,但其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成分在内。其言应时代而生,并且为时人所不排斥。在当时中国的环境下农家子弟,除了做到这些,还能去做什么?
作者为他们兄妹三人的命运倾注了满怀同情的笔墨,并且赞扬了通过个人奋斗寻求改变命运的精神。他们的奋斗是壮烈的,结局是可怜的。虽然成长空间狭小,生活道路艰辛,但他们确实拿出了做人的勇气,成长了,求知了。
作者已去,我想后来的不同年龄、经历、性格、生活与教育背景的人,看到这本书的感受和想法会有所不同,对书中人物态度也会不同。现实与生活本身比一本书复杂得多。在众多读者的眼中,一部书所能反映的只是作者以其自身特有角度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缩影罢了。因作者对人物命运安排的理想化与牵强,在今人看来,那个所谓“平凡世界”的缩影,也是倒置的。因此,我们不能强求作者把读者们的感受也写出来。
《平凡的世界》和其他这样的以作者的真诚与良知写成的书,启发我们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沉重思考,也启示我们,在一个时代,无论当时的社会环境多么的严酷,我们都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改善境遇,感到温暖。一个人,生而当珍惜自己。无论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也挡不住一颗自强的心。 朱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