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阅读周刊·文眼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
· 季羡林与收藏
· 忽然想到——力格尔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季羡林与收藏
  与作为大学者的名声相比,作为大收藏家的季羡林先生,外界鲜为人知。季羡林先生的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近日撰写了该文,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生涯。

  最早的藏品,是奖来的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

  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是奖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进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前,乐于钓鱼摸虾的少年季羡林,学习成绩虽然也居上游,却称不上出类拔萃。但是,在山大附中,季羡林先生的作文无意中受到了国文老师王昆玉先生的表扬,这就激发了年少学子的向学之心。结果,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95分,这在全校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厅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他。从此,季羡林先生才开始认真注意考试名次,不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连考了四个甲等第一,威名大震。

  这副对联和这个扇面,就是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一直保存至今,极受珍爱。有一段时间遍寻不得,当时以为,抗战期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济南家里的生活无比艰辛,这些藏品可能被拿去易粮糊口了。还好,终于有一天,王状元的墨宝从书深不知处冒了出来,季先生将它们挂在墙上,静静地欣赏了好一阵子。

  然而,这只能算是季羡林先生的无意收藏。

  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收藏起点极高

  季羡林先生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时候,旧时豪门不是变卖藏品逃离内地,就是摈弃旧物迎接新生。一时间,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至于琉璃厂,更是充斥着名家手迹,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

  季羡林先生曾经告诉过我,从主观上讲,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从客观上讲,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上世纪50年代的季羡林先生是属于高收入阶层的,他是为数很少的一级教授,月工资300多元,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不少的稿费,总收入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上世纪60年代以前,季羡林先生独自生活在北京,每个月给住济南的太太、长辈寄去100元,这就可以过相当宽裕的生活了。一子一女进京读大学,季先生也是每人每月给15元。就个人生活而言,季羡林先生除了买书、吃饭,再也没有什么大笔的开销。因此,他有相当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当年收藏界的现实状况,以及季羡林先生所具备的独特条件,就决定了他的收藏起点极高。高到什么地步呢?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的作品,其余的都不及相顾。白石老人作品的价格,在当时绝非像今天这样高不可及,其低,同样可以让今天的我们为之咋舌。季先生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好友吴作人先生介绍并且代为经手的。30元人民币,入藏的是5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还都带有做工精细的老红木镜框!

  他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

  季羡林先生的收入大多化成了藏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收入极高的他居然了无储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仇英、董其昌、文徵明、祝枝山、唐寅、“扬州八怪”等的精品,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而且,其中颇多巨幅。

  我曾和季羡林先生的已故秘书李铮先生一起,奉季先生之命,打算将一幅陈老莲的人物画挂起来。季羡林先生在北大朗润园的住房层高并不算低,可是,这幅画还有三分之一无法悬挂张开,青花轴头只能无奈地耷拉在地上。季羡林先生坐在那把老旧的藤椅上,看着束手无策的我们。至今,我还能想起,季羡林先生脸上偶然一露的那一丝得意和调皮。

  季羡林先生有一个习惯,也使得他在无意中积累起很可观的藏品

  季先生的收藏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数量很大的文房雅玩。

  此外,在漫长而辉煌的教育、研究、写作生涯里,季先生所交往的自然是一国之俊彦。启功、钟敬文、臧克家、吴组缃、周一良、饶宗颐、范曾、欧阳中石、刘炳森等,也经常以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购藏的文物工艺品相赠。这些藏品无论是在数量、价值上,抑或是在价格上,都是非常可观的。

  季羡林先生有一个习惯,也使得他在无意中积累起很可观的藏品:只要是有字的纸,一律不予丢弃。大家可以想想,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会积累起多少名人信札墨迹啊?

  至于季羡林先生自己的几乎没有中断过的日记、大量的手稿、书稿、信札、书法,在今天自然也已经被很多人列入收藏品了。这些东西的数量,套用一句佛经里的话,真可谓是“恒河沙数”,更是无从计算了。

  (钱文忠 来源:文摘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