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公映,葛优这位冯氏电影中铁打的“007”回来了,随之回归的是“葛优+美女”二人转组合,昭示着这又是一部经典的冯氏喜剧片。
台词,这可是冯小刚作品中最重要的,在《非诚勿扰》里,台词味还是那个味儿,但已经淡了不少。据葛优说,本来冯小刚的剧本要贫得多,被他纠正了,要故事为王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台词才是冯氏喜剧的灵魂,至于故事,只是串台词的绳子。葛优不明白这一点,冯小刚也没坚持,所以这部电影故事没太讲好,台词又大为稀释,就让观众有点别扭。套用陈凯歌老师的台词,“谁要是毁了冯小刚的台词,谁就毁了冯小刚。”
别小看了“我知道我傻”“十三,路易的”这样的小台词,它让冯小刚成了“第三代京味文学家”。在学者王一川先生主编的《京味文学第三代》中,把王朔、刘恒、冯小刚、王小波、刘一达列入了京味文学第三代。第一代老舍,第二代汪曾祺,第三代就是这老哥几个。这就把冯小刚的电影文学上升到了文学史意义,有必要修一下“文学家谱”了。
王朔用文字,葛优用表演,那副顽主表情,构成了冯氏喜剧的基本元素。但冯小刚与王朔又有不同,王朔骂了一辈子知识分子,其实他骨子里也是知识分子,有批判也有坚持,而冯小刚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既不批判什么,也不坚持什么,他把王朔暴戾的台词软化,把思想降为娱乐,把刀子降成为段子,再加上温和的葛优,流水的美女,就调和成了冯氏电影的精髓。它其实是大银幕上演的情景喜剧,或者叫冯小刚自己称的“相声加小品”。
把冯小刚列入第三代京味文学,如果这种说法还算靠谱(学者经常是不靠谱),那冯小刚也不能归入王朔一派,他其实是自成一派的,再说王朔王朔的就委屈了冯小刚,他们本就是完全不同的路线,除了台词还有些形似。王朔讨厌小市民,冯小刚偏偏以小市民喜剧取悦观众,王朔的台词有时像毒酒,冯小刚的却永远是甜甜的葡萄汁。姜文说过,“冯小刚的电影是葡萄汁,不是葡萄酒。”用北京话来讲,就是不给劲,没有力量。
但冯小刚就是这个样子,他说过的一句话,“人民不缺思想,就缺娱乐”,可以作为和王朔分道扬镳的标志。
说回到《非诚勿扰》。台词是冯小刚的命根子,葛优想从良,说冯小刚剧本台词太贫了,结果冯小刚的“从良如流”,让《非诚勿扰》成了一半是喜剧,一半是文艺,一半是娱乐,一半是悲情,有点《甲方乙方》,有点《甜蜜蜜》。这次,葛优小小地毁了冯小刚一把。 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