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央企高管薪酬不能如此“平均”
· 现在提高烟草税恐不合时宜
· 触及既得利益是控烟的根本
· 副局长短信回骂也太丢分
· 中石化告诉我们垄断多可怕
· 国家不能以征税本身为目的
· “逐步取消收费”疑似玩太极
· 志在控烟还是增加税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1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央企高管薪酬不能如此“平均”
  【中国观察之椿桦专栏】

  对外界关心的央企薪酬问题,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驳斥了央企高管天价薪酬的说法,称2006年央企主要负责人平均薪酬仅为53.1万元,并非天价薪酬。

  此番驳斥一度让我不知今夕是何夕。当2009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国资委的同志却拿2006年的数据来证明他们手下的企业负责同志收入是何其一般。于是我更加确信,2006年央企高管的薪酬并非历史最高的一年。尽管如此,国资委眼中的“区区”53.1万年薪,在广大工薪阶层看来,却可能是一套房子;在广大农民的眼中,则可能是半辈子的收成。

  如果说2008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那为什么不拿2007年的数据说事呢?更何况,2007年是舆论对央企高管年薪争议最激烈的一年。我猜,很可能是有关官员担心2007年的数据很吓人。以神华集团为例,2007年16位高管年薪共2404万元,平均每人150.25万元,超过百万元的高管年薪8位,而两位副总裁郝贵和王金力年薪均为304万元。在整个金融系统与能源系统,高管年薪基本都在百万元以上。不知道以国资为基础的平安集团,其董事长马明哲算不算国企高管,如果算上他的6000多万年薪,2007年的国企高管薪酬平均数很可能将大大超过53.1万元。

  中国许多公共领域的数据统计形式与表述形式,也许是最诡秘的。需要小一点的数据时,统计范围就尽量就低不就高,这样平均起来,董事长的收入就降得跟普通经理一样了。在措词上,则选择“仅”、“才”、“只有”等词汇,这种方法在统计环境污染、公务人员收入等数据时,会大量运用。当需要大的数据时,统计范围则就高不就低,在措词上通常采用“达”、“升”、“跃居”等词,这种方法在统计居民收入、就业率、经济增长等数据时,经常被用到。

  平均数是一个很容易掩盖问题的数据,当我们需要直面最突出的问题时,一平均,大问题就神奇消失了。温家宝总理有一个著名的乘除法理论,他说,再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人口,都是小数;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口,就成了大问题。显而易见,国资委有关官员这次的计算方法,不可能是向公众展示真实的央企薪酬问题,而是试图蒙蔽公众的认知,平息舆论对央企高管薪酬的不满。

  不过,我并不认为国资委刻意“降低”央企高管薪酬水平,是护犊情结在起作用。其真正的意图大概是想掩盖自己管理上的不力。因为针对社会反响强烈的国企高管薪酬问题,国资委曾誓言整顿,并出台了具体规定,譬如,要求国企高管年薪不能超过一般职工平均工资的13倍。但由于问题积重难返,国资委整治效果不佳,因此也只能在数据上为自己圆个场了。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有时事评论集《舆论尖刀》问世)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