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花甲老人想到印度父亲 墓碑前磕个响头
· 1200座坟,唯一公布于众的墓志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少校萧竹青,中国驻印独立工兵部队十团二营二连连长……
1200座坟,唯一公布于众的墓志铭
  寻父的故事,看似早该画上句号。九年以来,没有更多的实质性进展。有经济的原因,对一名退休的普通工人来说,掏钱去趟印度,实在很难;更困难的是,仅仅凭着那两三百字的简讯里提供的信息,就想准确找到父亲的墓地,几乎不太可能。王云龙想到向快报寻求帮助,这一次幸运降临——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中国驻印独立工兵部队十团二营二连连长萧竹青”的形象也渐渐变得丰满清晰。

  阿隆查省究竟是什么地方?

  那则9年前转载法新社的消息,实在太简单。

  “印度最东部的阿隆查省”、“中、印、缅交界处的浓密森林里”。关于地点,只有这两句描述。那么,阿隆查省是个什么地方?在网络上,记者无法查阅到关于这个省的任何资料。怎么回事?难道根本没这个地方?

  “应该是当时的地名翻译有问题。”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葛剑雄立即指出,印度的行政区划叫“邦”,而不是“省”。他告诉记者,史迪威公路又叫利多公路,因为在印度的起点,是利多这个位于印缅交界处的小城。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作战失利后,第五军的新二十二师和军部经过可怕的野人山,沿着古代的“身毒古道”翻山越岭来到了这里,出发时的数万人仅仅剩下了2000多人;负责修建史迪威公路的工兵团,正是从这里,向缅甸、中国昆明方向推进。他建议,不妨试着从这个方向去寻找。

  而利多小城,正是属于一个叫阿萨姆的邦!也许,“阿隆查省”就是指阿萨姆邦。

  这个猜想,很快得到印证。

  记者拿到一份1999年4月12日的《参考消息》,上面刊登了一条“法新社印度莱卡帕尼4月9日电”的简讯,内容同样是关于这处新发现的二战墓地,但地名翻译更为准确,清清楚楚地写着“阿萨姆邦”。

  6公里!他差点触摸到那块墓碑

  关于阿萨姆邦二战士兵墓地的资料,非常少。就在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二战史专家戈叔亚今年5月8日的一篇博文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他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追寻二战中国远征军的踪迹,重走史迪威公路,当时正在为前往印度做准备。

  博文中提到了一座中国军官的墓志铭:“Late Major Hsiao Chu Ching, Company Commander 2nd Company, 2nd Battalion of 10th Regiment, Independent Engineers of Chinese Army stationed in India. He was born in July 1913 at Wei Country of of Hapeh province, and died in December 1943”

  翻译成中文正是:少校萧竹青,中国驻印独立工兵部队十团二营二连连长,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威县,死于1943年12月。

  “这是真的吗?他的家人正在寻找他?这简直难以置信!他的名字怎么写?”听完记者的叙述,电话那头,戈叔亚激动地抛出一连串疑问。

  “我以为他叫肖楚青。”戈叔亚告诉记者,萧竹青的墓地,位于南普(Nampong)小镇以西6公里处。从印度当地的网站上看到了这个葬着中国军人的二战盟军墓地的介绍,他们决定前去探寻。那一天,他们从利多出发,原本当天计划到30多公里外的江普(Jairampur)县城,住在政府招待所。结果客满。由于是边境,不可以在当地人家留宿,只能再往前走26公里,到南普(Nampong)小镇住宿。一行人决定,索性去探访那片墓地。

  “那天我们租了一辆当地人的微型车,过了6道印度的边防哨卡,一路畅通。”他们沉浸在幸运的喜悦中。可最终,一道戒备森严的关卡完全挡住了去路,上方一排英文写着“Welcome to 29th BN of Assam Rifle(欢迎来到阿萨姆第29来复枪营)”。一名士兵过来仔细检查他们的护照。戈叔亚用英文向他解释,声称叔叔当年也是中国驻印远征军士兵,后来死在了印度,听说前面的密林深处有一个中国军人墓地,希望来看一看有没有叔叔的名字……

  士兵的态度挺温和。拿走了护照去请示,虽然不许他们下车,却又拿来一些饼干之类的食物,让大家边吃边等。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许久之后,士兵再次过来,没有什么解释,只是命令他们离开,并派了辆吉普车跟在后面,直到离开防区。

  “太可惜了,和我们离那些到死也没有回到祖国的士兵近在咫尺,却只能止步!”戈叔亚说,只有6公里的距离,他差点就可以触摸到刻着萧竹青名字的那块墓碑。

  1200人中唯一公布于众的名字

  据说,二战之后,就再没有中国人去过那里。几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多诺万·韦伯斯特和玛利亚·斯太文,同样被关卡阻拦在外。算起来,戈叔亚比他们还要幸运一些,至少又向前接近了10多公里。

  根据印度当地网站的介绍,这处被遗弃多年的二战盟军墓地,埋葬着1200多名中国、美国、英国,以及印度官兵。中国官兵墓穴有250多座。这些公墓隐藏在史迪威公路路边的茂密丛林中,大部分墓碑都因为野象的踩踏以及日久风化,变得残破不堪。

  1200多座坟墓,从9年前被发现到现在,印度方面公布出

  去的名字就这么一个:萧竹青。也许是因为这块墓碑上的字比较清晰。

  在戈叔亚推荐的印度英文网站上,记者找到了萧竹青墓的照片,小小的墓碑很简陋,也许是图片的像素较低,完全看不出来墓碑上刻有文字;墓碑后,是水泥砌就的方形墓穴。通过网站的照片,记者看到,一排排水泥墓穴,上面覆盖着厚厚的青苔。

  “真有这么巧的事?唯一公布的名字就找到了家人。萧竹青,河北威县人!是这样吗?”几小时之后,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戈叔亚仍然无法按捺激动与惊奇,“这是最感人的故事。”

  数月之前,当戈叔亚看到这段墓志铭时,感觉到的是悲壮与凄凉,刚到而立之年的大好青年,为了保卫祖国,就这样魂断异乡。完全没有想到,这位叫“Hsiao Chu Ching”的中国军官,他的家人事隔半个多世纪,仍在想方设法寻找着他;而萧竹青的家人,也不会想到,有个毫无血缘关联的人,也在关注着这个名字,并远赴印度寻找他的墓地。差一点,戈叔亚就替他们完成了心愿。冥冥中,仿佛一切早有安排。

  听说记者找到了父亲坟墓的确实地点,王云龙连声道谢。只是母亲的材料里说,父亲是上尉,怎么墓志铭上会是上校,“不会不是同一个人吧?”

  有关专家分析,通常连长的军衔是上尉,但也会有例外,特别是死于战争,被追认为上校也是有可能的。“姓名、部队、职务、籍贯等等,其他都能对得上,应该不会错。”

  重庆找到工兵团91岁的老战友

  另一个惊喜是,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住在重庆的潘刚德老人。今年91岁的他,也是当年驻印远征军的工兵连长。他的经历与萧竹青极为相似,黄埔军校14期工兵专科毕业。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赴印度参战,任工兵连长。

  同为工兵连长,他会不会认识萧竹青?因为年老体弱,潘老目前住在医院,不便打扰。记者托他的女儿帮忙,在老人精神好些的时候,打听一下。昨天上午,得到了答复。

  “我父亲对修中印公路的那段日子记得特别清楚。”潘刚德的二女儿告诉记者,一听到萧竹青这个名字,老人一口就报出来了,“他是二连连长,我是一连连长,我们分驻不同的山头修路,偶尔还是有机会见面的。他比我大4岁。”潘老回忆,当时两个人都在工兵第十团二营。这个团的团长是李乐中。

  利多公路的修筑始于1942年底,到第二年年初,共有1.5万名工兵参与筑路,他们分属于美国工兵第四十五团、第八二三航空技术大队及中国工兵第十团、第十二团。最初担任筑路任务的,就是萧竹青和潘刚德所在的驻印军工兵第十团,他们全凭人力,所用的工具,只有斧头、十字镐等,所以进展很慢。根据后来的统计,整个修路过程中,工兵们共搬运了1350万立方米的土方、138.3万立方米的沙子,修建了700座桥梁。

  老人说,这条路太难修了,沿线全是山高林密的原始森林,最初就是靠手中的砍刀一寸一寸砍出条路,后来在大树上绑上炸药,有时候还动用空军轰炸过于茂盛的树丛。很多地方还是无人区,毒蛇、野兽经常出没。为了掩护工程的进行,中国驻印军和部分美军也对日军发起反攻,展开浴血奋战,工兵们则在后面忙于筑路。

  8万中美官兵魂断史迪威公路

  进入深山后,由于不能适应恶劣的生活条件,1942年年底,部队里开始流行疟疾,由于医药供给不足,患病官兵接二连三死掉,军中人心惶惶。

  潘刚德当时也感染了疟疾,非常严重,上吐下泄,头昏目眩,在担架上躺了整整一周,以为自己不能活着走出去了!幸好到最后关头,美军的军医送来了药品,才从鬼门关逃过了一劫。除了疾病,丛林中还有很多“杀手”,毒蛇、毒虫、猛兽……

  1945年1月,中印公路终于修筑打通,粉碎了日军的封锁计划,大量国际援华战略物资又源源不断运入中国。这几年里,统计在册的,就有8万多中美官兵为开辟和保卫这条公路而葬身荒郊。

  萧竹青又是怎么死的呢?潘老说,他是1943年年底病死的。不是疟疾之类的传染病,他记得好像是很严重的胃病,到最后,他去看望萧竹青时,整个人已经疼得神情恍惚。

  “我们也觉得父亲被秘密杀害可能性不太大。”王云龙推测,这段情节也许是母亲在文革中被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编出来的,希望能够少受点罪。

  “终于知道父亲的坟墓在哪儿了,还了解到这么多的情况。太感谢了!”虽然前去拜祭还有重重困难,不过,对王云龙来说,父亲那个模糊了六十多年的影子,终于渐渐清晰。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