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小时候的梅兰芳曾让师傅非常失望
· 为保朱家江山朱元璋实施恐怖政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小时候的梅兰芳曾让师傅非常失望
  李伶伶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友情推荐

  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单是一代红伶,一介名优,而是一个在旧时代受封建遗毒侵害、历经坎坷的悲惨女人。很多人为她两次为人妾、一生无后而掬同情之泪。于是,无论何时提及孟小冬,总绕不过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梅兰芳。本书还原历史,廓清真相,再现当年被风传一时的梅孟之恋,讲述那段已经远去的恩怨情仇。

  [上期回顾]

  孟小冬是否孟氏血脉,目前存有争议。在上世纪30年代的小报、剧刊上登载的有关孟小冬的身世介绍,基本上都说她是孟家后代。而民间却传说她非孟鸿群亲生,而是孟鸿群在汉口演出时领养的。上海作家沈寂曾撰文称他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香港拜访过孟小冬,孟小冬亲口告知她的身世,“我非孟氏所生……”

  梅兰芳逃学差点被扔到井里

  孟小冬出生这年,对于梅兰芳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而言,1908年给予他的,不是皇帝的死,也不是太后的亡,而是母亲的早逝。

  梅竹芬死时,梅兰芳只有四岁。他跟着母亲杨长玉依靠大伯梅雨田生活。走向衰败的家庭是没有欢乐与幸福可言的,那时的梅家老宅充满了沉闷与阴森的空气。母亲杨长玉年纪轻轻就守寡,得靠别人养活,心情是可想而知。

  由于梅雨田一连生了几个女儿,没有儿子,梅兰芳于是有了肩祧两房、集传承梅家香火于一身的责任。然而话虽如此,由于梅家由梅雨田夫妻管家,雨田之妻胡氏又严厉有余,梅兰芳母子的日子并不好过。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杨长玉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为躲避兵匪,不得不每天化妆,用煤炭将脸涂黑,躲着不敢见人。当时梅家为了缩减开支,将李铁拐斜街的老宅卖了,搬到百顺胡同居住。梅雨田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加上梅兰芳母子和祖母陈氏及两个姑母一家八口租住三间房。因为考虑到百顺胡同房浅窄,洋兵很容易闯入而不够安全,杨长玉带着儿子兰芳搬回娘家居住。杨隆寿家其实也不安全。杨长玉在娘家也不能随处走动,整日躲在杨家摆砌末(即道具)的房里。

  果然有一天几个洋兵冲进了杨家,每个房间绕过后执意要进这件杂物房看看,杨隆寿当然不答应,把着门不让进,双方便起了冲突,洋兵竟拔出枪来对准杨隆寿,嘴里叽哩咕噜地恐吓威胁了一番。为保全女儿,杨隆寿仍坚持不让洋兵进屋。洋兵无奈,只得怏怏离去。杨隆寿却受惊吓过度,不久就病倒了,这一病竟再也没能回转过来。杨隆寿死后,杨长玉只好带着梅兰芳回到梅家。

  这个时候,梅兰芳只有七岁。前一年,在伯父的安排下,梅兰芳进了百顺胡同的一间私塾就读。后来,私塾搬到万佛寺湾,他也随去继续读书。那时的他,因为木讷、内向而常常受同学的欺负。而他自己也不好好读书,常因背不出《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而被先生惩罚、打手心。这一切使他越来越惧怕上学。时间一长,他就和大多数淘气的孩子一样,为躲避背书和责打而逃学。每天早晨,他在祖母的殷殷叮咛声中规规矩矩地背着书包走出家门,可出门后却并不去上学,而是悄悄溜到一条干涸的小河沟旁,把书包塞进沟眼里藏好便玩去了。

  有一天,梅兰芳和往日一样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远离家人的视线后,他一溜小跑奔到那条小沟旁,正要将书包往沟眼里塞,忽然有一只大手将他连人带书包拎了出来,不由分说地将他拎往一旁的井台,边走边骂:“不念书,竟逃学,看你还逃不逃了!”眼看就要到井台了,梅兰芳以为来人要将他摔到井里去,吓得不轻,连声求饶:“我不逃了,我再也不逃学了。”那人这才将快要哭出来的梅兰芳放在井台边,问:“那你今后好好念书不?”梅兰芳岂敢不答,点头道:“我好好念,好好念,大叔您饶了我吧!”

  这一次,梅兰芳真被吓住了。这一吓,他再不逃学了,书也奇迹般念得好起来。那位吓住他的“大叔”是当时已很有名气的著名武生杨小楼。

  不久,梅兰芳学戏了。苦熬了几年,终于,他可以登台了。那时,他虽然搭班演出,但也只属于借台练习的性质,并无包银,只有一点儿点心钱。不过,即便这点儿点心钱也足以让他们母子俩暗自窃喜很长时间。当他第一次双手捧着那一点儿点心钱郑重地将它递给母亲时,杨长玉的眼眶湿了,守寡多年以后,儿子能挣钱了!她自然有一种终于熬出了头的感慨。懂事的梅兰芳自知长大了,能够奉养母亲了,一股男子汉的豪气在胸中升腾。

  然而,杨长玉终究没有享到儿子的福。1908年,她就病逝了。只有十五岁的梅兰芳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不得不更加勤奋学戏。

  幼年梅兰芳的迟钝曾让很多人失望

  如今,人们提起梅兰芳,喜欢用“天才”这个词,甚至有人说,他生来就是唱京剧的,他就是为京剧而生。其实,他初学戏时与在私塾学文化一样,并没有表现出超过同辈的机敏和灵气,相反倒是显得有些木讷,有些“迟钝”,以至于使包括家人在内的许多人都很失望。

  梨园世家的出身,让梅兰芳别无选择,尽管他言不出众,貌不惊人,戏,还是要学的。第一个被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请到家里来为梅兰芳开蒙的,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那时,梅兰芳八岁,1901年。就是这年,清政府同包括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在内的十一个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

  梅兰芳开始学戏时,孟小冬还未出生。

  当时京剧演员的培养方式除入科班学艺外,还有拜师做手把徒弟,请教师在家中授艺和票友学艺等几种形式。梅雨田为梅兰芳选择的是“请教师在家授艺”的方式。许多年以后,孟小冬做了姨父仇月祥的手把徒弟。

  朱小霞、朱素云、朱小芬、朱幼芬兄弟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弟子、“云和堂”班主朱霞芬的儿子,均子承父业,数朱素云成就最突出。和梅兰芳同时受教于朱小霞的,还有朱幼芬,以及梅兰芳姑母的儿子王蕙芳。也就是说,梅兰芳、王蕙芳表兄弟是一块儿学的戏。但是,有些木讷的梅兰芳学戏较慢,往往王蕙芳一遍就能学会,他要学几遍,时时还要向蕙芳请教。

  被师傅抱上椅子开始艺术生涯

  真正开掘梅兰芳潜力的是吴菱仙。换句话说,吴菱仙是梅兰芳真正意义上的开蒙老师。他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之一时小福的弟子,当时已年逾五十,较之血气方刚的朱小霞自然要多些耐心,加上他曾经受过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的恩惠,好生教导梅家后代正可以报恩。更重要的是,以他年过半百的人生阅历以及教戏经验,以为单从遗传学的角度,就可断定兰芳并非一块不可雕的朽木,因而他对兰芳倾注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

  那么,梅兰芳如何得以投奔吴菱仙门下的呢?朱家兄弟中的朱小芬是梅兰芳的堂姐夫。吴菱仙起初是朱小芬请到家里为弟弟朱幼芬和表弟王蕙芳开蒙的,梅家得知后,便将梅兰芳也送到朱家借学。

  吴菱仙心地极为善良,他不顾年老体弱,每天天不亮就带着三个小徒弟到中山公园等空旷地带遛弯喊嗓,一练就是两个多小时,练完后,他再带他们回到朱家,吃过早饭便开始教戏。吴菱仙教学步骤是先教唱词,待学生将唱词背得滚瓜烂熟后,他再教唱腔。为了让三个孩子便于接受,他在教唱腔时,总是先讲戏的剧情故事,再解释唱词含义,三个孩子理解了唱词,学起唱腔来就容易多了。

  他为了使学生基本功学得扎实,在桌上摆放着十枚刻着“康熙通宝”的白铜制钱,用这些钱代替计数器。学生每唱一遍,他便取下一枚铜钱,放在一边的漆盘内,直到十枚铜钱全部拿完,然后再将铜钱放回原处,重新开始。因此每段唱腔,学生至少要唱上几十遍。对有些比较难上口的唱段、唱腔,他更是要求精益求精,他认为只有打牢无比坚实的基础,以后学的东西才不至于走样,就算时间再长也不会被遗忘。

  从八岁开始学戏,经过了三年,梅兰芳有了第一次登台的机会。那天是1904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七。戏院都有演出应节戏的惯例。七月初七的应节戏,自然是唱牛郎织女的故事。梅兰芳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班主倒也爽快,一口应允。

  《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有一个鹊桥的布景,是用道具搭成的,桥上插着许多喜鹊,喜鹊里点着蜡烛。在当时灯光布景还比较简陋的条件下,这样的场景已算是很好看的了。梅兰芳只有十一岁,他是由吴菱仙抱上椅子,登上鹊桥的。从此,梅兰芳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