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写作的这本帝王传记,始作于60多年前,受到毛泽东的亲自过问与提奖,是帝王传记的巅峰之作。
朱元璋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一生吃了很多苦头,做过和尚,讨过饭,他是怎样由一个讨饭的人当上皇帝的呢?都知道朱元璋当皇帝后心狠手辣,杀了不少功臣……他是怎样由一个宽宏的人变得暴戾呢?
[上期回顾]
经过南征北伐,朱元璋已经打下大片江山, “缓称王”的心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按捺不住,筹备着要当皇帝。按自古做皇帝的形式,要臣下劝三次,主公推让三次后才最终做皇帝,朱元璋劝了一次就答应了。当了皇帝,定国号为大明。
为什么会定都应天
自称为淮右布衣,出身平民而做皇帝的朱元璋,在拥兵扩土,称帝建国之后,最操心的问题,第一是怎样建立一个有力量的政治中心,即建都,建在何处?
远在初渡江克太平时(公元1355年),陶安便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冯国用劝定都金陵,以为根本。叶兑上书请定都金陵,然后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划长江以自守。谋臣策士一致主张定都应天,经过长期研究以后,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六月,扩大应天旧城,建筑新宫于钟山之南,到次年九月完工,这是吴王时代的都城。
明初定都应天的重要理由是经济的。第一因为江浙富庶,不但有长江三角洲的大谷仓,而且是丝织工业、盐业的中心,应天是这些物资的集散地,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第二是吴王时代所奠定的宫阙,不愿意轻易放弃,且如另建都城,则又得重加一番劳费。第三,从戎将相都是江淮子弟,地道南方人,不大愿意总离开乡土。
可是从照应北方军事的观点看,这个都城的地理地位是不大合适的。洪武元年取下汴梁后,朱元璋曾亲自去视察,觉得虽然地位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论形势还不如应天。为了西北未定,要运饷和补充军力,不能不有一个军事上的补给基地,于是模仿古代两京之制,八月以应天为南京,开封(汴梁)为北京。
次年八月陕西平定,北方全入版图,形势改变,帝都重建问题又再度提出。经过一番讨论,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南京为京师,到这时才决心正名定都。
京师虽已奠定,但是为了防御蒙古,控制北边,朱元璋还是有迁都西北的雄心,选定的地点是长安和洛阳。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特派皇太子巡视西北,比较两地的形势。太子回朝后,献陕西地图,提出意见。不料第二年四月太子薨逝,迁都大事只好暂时搁下。
六十五岁的白发衰翁,失去勇气,只求上天保佑,从此不再谈迁都的话了。
训练新官僚
专制独裁的君主,用以维持和巩固皇权的两套法宝,一是军队,二是官僚机构。用武力镇压,用公文统治,皇权假如是车子,军队和官僚便是两个车轮,缺一不可。
朱元璋从亲兵爬到宋朝的丞相国公,做吴王,一直做到皇帝,本来是靠武力起的家,有的是军队,再加上刘基的组织方案——军术法,一个轮子有了。
另一个轮子可有点麻烦,从朝廷到地方,从部院省寺府监到州县,各级官僚十几万人,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从哪儿去找这么些听话、忠心、能干的文人?
旧的人才不够用,只好想法培养新的了。朱元璋决心用自己的方法,新造一个轮子——国子监,来训练大量的新官僚。
国子监的教职员,从祭酒(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到监丞,都是朝廷命官,任免都出于吏部,学校是学校官的衙门。政治和教育一体,官僚和师儒一体。祭酒虽然是衙门首长,“严立规矩,表率属官”,但是,并无聘任教员之权,因为一切教职员都是部派的。监丞品位虽低,却参领监事,凡教官怠于师训,生员有戾规矩,课业不精,并从纠举。不但管学生规矩课业,还兼管教员教课成绩。
办公处叫绳愆厅,特备有行扑红凳两条,拨有直厅皂隶两名,“扑作教刑”,刑具是竹篦,皂隶是行刑人,红凳是让学生伏着挨打的。照规定,各堂生员敢有不遵学规者,初犯记录(记过),再犯决竹篦五下,三犯决竹篦十下,四犯发遣安置(开除,充军,罚充吏役)。监丞对学生,不但有处罚权,而且有执行刑讯之权,学校、法庭、刑场合而为一。当然,判决和执行都是片面的,学生绝对没有辩解申说和要求上诉的权利。如三遍不听使令,即处斩刑,学校又变成死囚的苦工场了。
管制学校的监规,极为严厉。前后增订一共有五十六款。学生对课业有疑问,必须跪听。绝对禁止对人对事的批评。禁止团结组织,甚至班与班之间也禁止来往,也不许议论饮食好坏,不许穿常人衣服。监生有专门的制服叫襕衫,是御定的。
最最严重的一款是“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但“毁辱师长、生事告讦”本身很难界定,稍微提些意见都可能被片面引用条款惩罚。朱元璋用这一条的法意就是授权监官,用刑法清除所有不服从和敢于抗议的监生。
国子监第一任祭酒宋讷是这条监规的起草人,极意严酷,在他的任内,监生走投无路,经常有人被强制饿死,被迫缢死。祭酒连尸首也不肯放过,一定要当面验明,才许收殓。
监生赵麟受不了虐待,出壁报提出抗议。照监规是杖一百充军,为了杀一儆百,朱元璋法外用刑,把赵麟杀了,并且在监前立一长竿,枭首示众。
和统制监生一样,国子监的教官也是在严刑重罚的约束之下的,以祭酒为例,三十多年来的历任祭酒,只有以残酷著名的宋讷是善终在任上,死后的思礼也特别隆重,其他的不是得罪放逐,便是被杀。
痛决、充军、罚充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死、枭首示众、凌迟,一大串刑罚名词,明初的国子监与其说是学校,不如更合适地说是集中营,是刑场。不止是学生,也包括教官在内,在受死亡威胁的训练下,造成的是绝对服从的、无思想的、奴性的官僚。
政务改革
历史的教训使朱元璋深切地明白宦官和外戚对于政治的祸害。他认为汉朝唐朝的祸乱都是宦官作的孽。这种人在宫廷里是少不了的,只能作奴隶使唤,洒扫奔走,人数不可过多。于是立下规矩,凡是内臣都不许读书识字。又铸铁牌立在宫门,上面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对外戚干政的对策,是不许后妃干政,洪武元年三月即命儒臣修女诫,纂集古代贤德妇女和后妃的故事,刊刻成书,来教育宫人,要她们学样。又立下规矩,皇后只能管宫中嫔妇的事,宫门之外不得干预。宫人不许和外间通信,犯者处死。
在洪武一朝三十多年中,内臣小心守法,宫廷和外朝隔绝,和前代相比,算是家法最严的了。
远在吴元年,朱元璋便已注意到法令的重要,指令台省官立法要简要严,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定律令。经过缜密的商订,去烦减重,用了三十年工夫,更改删了四五次,编成《大明律》,条例简于唐朝,精神严于宋律,是中国法律史上极重要的一部法典。
又提出简化公文。唐宋以来的政府文字,从上而下的制诰,从下达上的表奏,照习惯是骈骊四六文,措辞华丽浮夸。朱元璋觉得太过雕琢,别人不懂,有什么用?于是他要秘书——翰林——作文字,只要说明白道理,讲得通世务就行,不许用浮辞藻饰。他自己所作的文章,写得不好,有时不通顺,倒容易懂。信札多用口语,比文章好得多,想来是受蒙古白话圣旨的影响,也许是没有念过什么书,中旧式文体的毒比较轻的缘故吧。
唐宋两代还有一个坏风气,朝廷任官令发表以后,被任用的官照例要辞官,上辞官表,一辞再辞甚至辞到六七次,皇帝也照例拒绝,下诏敦劝,一劝再劝甚至六次七次劝,到这人上任谢表才算罢休。辞的不是真辞,劝的也不是真劝,大家肚子里明白,是在玩文字的把戏,误时误事,白费纸墨。朱元璋认为这种做作太无聊,也把它废止了。
除此以外,朱元璋继承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之更得心应手,为皇家服务。
由于太子文弱,为了朱家万世江山的稳固,朱元璋开始实行恐怖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