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刻有甲骨文字的卜骨填补了洛阳甲骨文物领域空白
10月31日,媒体披露了在河南洛阳市首次发现有字的甲骨。该报道在学术界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同时,捐献者吴先生(化名)多次为国家捐献国宝的事情也被披露。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收藏家。
西周甲骨惊现洛阳
洛阳的民间文物收藏家吴先生将一块刻有14个甲骨文字的西周初期卜骨捐赠给洛阳市文物局,填补了洛阳西周甲骨文字的空白。这一有字甲骨在洛阳的发现,惊动了中国古文字学术界。
据著名古文字学家、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蔡运章先生介绍:这块卜骨长38厘米,宽22厘米多一点,上面残存有三组刻辞,共计14字。这些卜辞字体纤细,笔画清晰,明显具有西周早期甲骨文字的书写风格。这块珍贵的甲骨,出土于西周的成周城,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东郊一带。作为西周时期的东都洛邑,此前一直没有出土关于西周甲骨文字方面的文物。
1952年,在洛阳泰山庙曾经出土了一块西周时期占卜用的龟甲,但上面的文字还存在争议。这件卜骨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初期洛阳的商品贸易提供了重要资料。
捐献者吴先生说,这块卜骨是今年春天一位古玩城的商户提供给他的,当时商户对卜骨的真假拿不准。吴先生看了以后,觉得它肯定是件古代文物,就花重金买下了这块卜骨。接着,吴先生很快找蔡运章先生鉴定。蔡运章先生看到这块卜骨,经认真鉴定、推敲,得出了上述结论。随后,吴先生毅然决定将这件珍贵的文物捐献给洛阳市文物局。
收藏从捡“破烂”开始
吴先生的祖籍是北京,是中国民间文物爱好者和收藏家。据吴先生介绍,他小的时候家里不乏书画等各种藏品,受父亲的喜好和家传文化、藏品的影响,吴先生从小就对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
吴先生说,他在郑州铁一中上中学的时候,郑州正在修陇海铁路。当时居民们称之为“高洋路”。民工挖土的时候,吴先生就去捡各种瓦片、碎陶片等,捡回家后仔细粘好,送到学校。学校的历史老师讲课的时候,常常把他交去的东西当做标本拿出来给大家做个示范,这让年幼的吴先生开心得不得了。有了老师无意间的“激励”,吴先生捡残片的兴致越来越高,后来,残片多得把家里的抽屉底都压坏了。
据吴先生回忆,当时他捡的汉代陶器片居多。吴先生曾经捡过一片汉代的八卦琉璃片,上面有八卦有龙纹,非常珍贵。吴先生一直珍藏着。后来他把这件举世罕见的宝贵文物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收藏人生中的慷慨捐赠
从郑州铁一中毕业后,吴先生就读于武汉铁路技校。1965年底毕业后分配到洛阳东车站。对于酷爱文物收藏的吴先生来说,被分配到洛阳简直是天意。“洛阳的历史太厚重了,文物蕴藏太丰富了,对于我这样的文物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方宝地,让我如鱼得水。”
上世纪70年代,吴先生在洛阳花了10元钱买了两个带钩。一个是铁包金的,一个是铜的。买回来的时候,这两件文物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吴先生把上面的锈清了清,发现里面保存得相当好,铜带钩的头是猫头鹰的头,人身,人的两只手还拿着兵器,一只脚踏一只朱雀,两只朱雀又立在一头大象的头上,就是一只象耳朵上站着一只朱雀。还有一个是铁包金带钩,都是极品。
那时候,已经有人出价1万美金一个,吴先生没舍得卖。后来吴先生把它们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有意思的是,2005年,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看到自己捐赠的这两件文物正在展出,讲解员正在向客人讲解这两件国宝的非凡价值。吴先生忍不住就告诉身边的讲解员说这两件国宝是他捐赠的。讲解员一脸的不信,吴先生当场拿出身份证。那个讲解员看了以后,非常惊诧地说:“捐献的英雄就在眼前站啊。”
收藏人生有得有失
回忆起有得有失的收藏岁月,经历是那样地弥足珍贵。提到失,有一段与一套宋版《左传》失之交臂的回忆,吴先生印象深刻。
据说,那套珍贵的宋版《左传》,曾经在河北石家庄大佛寺的柜台里标价人民币2000元,半年都没卖出去。后来,卖家听说吴先生是行家,就带着书找到了正在石家庄古玩市场的吴先生,问他要不要。吴先生看了以后,发现不仅是真品,而且这套书保存得跟新的一样,一尘不染,以前应该是在行家手中精心收藏的,心里非常惊讶,说:“这太珍贵了,我买不起。”卖家叫他随便出个价,他左思右想,咬着牙说出了1万元一本,当时那套书总共有8本。卖家一听,立即回答说要回去考虑考虑。后来别人都说吴先生傻,说当时如果他开口说百十块钱一本,人家肯定就卖给他了。宋版书,收藏界素有“宋版一页,黄金五两”的说法,现在一本的价值绝对在七八百万元。
吴先生说,失去收藏那套宋版《左传》的机会后,他心里一直很不舒服。他如果能够买下,一定会捐赠给某个适合的国家级博物馆收藏的。现在这套书下落不明,他很担心流落到海外,因此非常后悔与这套书“擦肩而过”。
几十年来,吴先生走遍大江南北的古玩市场,但他绝大多数的藏品还是来自于洛阳。“洛阳的文化太厚重了,我在北京也有房子,但我愿意生活在洛阳。”吴先生感慨地说。
如果从中学时代算起,今年61岁的吴先生的收藏生涯已穿越半个世纪,他谈到自己收藏方面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关方面鼓励私人捐赠藏品,以免更多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据《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