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思想之李鸿文专栏】
看新闻,既怕一惊一乍,又怕不一惊一乍。
12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一则“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明码标价收费发稿”的报道,就让我感觉很惊很咋。报道中提到的执行主编,也是我相识近20年的老朋友。老朋友一不小心成了“新闻人物”,让我无端生出许多感慨。报道中提到的那些事,我相信大多是真的。被人抓了个正着,老朋友也无话可说。只是有一点有必要更正,不必拿“国家级刊物”作新闻唬人的噱头,《报告文学》的直接“领导”是一家省级文艺出版社,正处级,所以,如果要套行政级别,《报告文学》充其量也只是一副处。
甭管它是哪一级,这则报道能算新闻吗?刊物卖版面既不是从《报告文学》始,也不只有其一家,刊物卖版面早就成“行业秘密”了。文学刊物中,别说副处级的《报告文学》,就是真正的省级、国家级,就是中国作协旗下那些所谓的“名门正派”,有几家能拍着胸脯说没有卖过?
《报告文学》这次很“荣幸”地成为靶子,我猜测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前段时间因为谁挂名主编的那档子破事,得罪过中国作协的一要员,是不是这位要员的门生找人来修理,我没有证据,也不敢肯定;二是记者太年轻。我看报道署名,前面是两位实习记者,年轻人见的世面少,看什么都新鲜,抓到篮子里就是一兜菜了。所以,和我那老朋友“过招”时也没讨到多大便宜,人家说根本就没搞“有偿新闻”,一句话就能噎死你。有偿新闻是你们记者干的勾当,人家可是文学刊物,有偿文学能有多大的错?
问题在于“报告文学”这个名称给人太多歧义。十几年前这名称很火,在新闻和文学两个领域吃香喝辣,那时的作协领导,一边抹着油嘴,一边到处宣讲:报告文学是个好东西。是什么好东西呢?不过就反衬了新闻监督无力、无能罢了。不过风水轮流转,现在新闻环境好多了,舆论监督要力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深度,“报告文学”就只能搞些虚头八脑的马屁文字,谁花钱就拍谁,名声早就臭大街了。所以,昨天我还在纳闷,老朋友的刊物竟然能存活到现在,真佩服它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是题外话。
这则报道一惊一乍。但是,我又怕大家不放在眼里,没有像中青实习记者这样的一惊一乍,就不会提醒人们反省那些司空见惯的不合理东东,这些东西我们早就麻木、早就见怪不怪了,确实需要“新鲜人”来刺一刺了。
除文学刊物外,版面买卖更多的出现在学术界。我邮箱里就经常收到这样的“邀请”:您想发表学术论文吗?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接下来就是付款方式、联系电话及账号了。这口吻就像皮条客,只要你出钞票,想嫖哪家刊物都成。
虚荣的政绩思维,催生了文学刊物的版面买卖市场。而不合理的高校管理规定,则带来了学术期刊的虚假繁荣。高校教师要评职称,就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虽然学术期刊不景气,但这一规定下,学术期刊的版面就注定成为稀缺资源,于是一拍即合,你情我愿,你拿钞票,我发论文,管你论文有多少学术,反正大家一起“搞学术”。据说,学术刊物的档次和收费档次成正比,一般的是一般价,北大核心期刊要高一些,最高是国家级,那就有“怡红院”头牌的范儿了。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网言网语
还有什么不可以买?还有什么不可以卖!(网友 IP:119.96.27.*)
大白天的,怎么漆黑一片啊?(网友 IP:222.70.99.*)
谋生不易,放了他们!大家用税钱修了公路后,你上路就能不交过路费?(网友 IP:219.128.254.*)
官员都有出场费,记者有开口费和封口费,杂志要点钱不稀罕!官员的出场费比这些多得多,尤其各大部委的处长司长,参加任何会,都是开会方写好稿子,他一念,最少1000元到手!(网友 IP:123.120.10.*)
(网友 IP:61.51.125.*)
这样公开了也好,叫人知道是拿钱买来的,总比骗人的好。(网友 IP:60.210.111.*)
少见多怪,一看就不是在学术界混的。(网友 IP:221.2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