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专栏的朋友,最近接到一活计:写一个读古籍心得方面的随笔系列。电话里,朋友满口答应,然而写作时他却遇到了大难题:找不到好素材!原来,他在纸上列了一个清单后,才极度愕然地发现:那些稍微有点名儿的古籍,早就被人抢着咂巴过了,有的甚至被嚼得只剩下甘蔗渣,几乎找不到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
朋友说得并不夸张,这几年,国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古籍解读热”,一大批学者和作家像商量过似的,纷纷一头扎进(其实绝大多数不过是仰游一回,不待湿身就上了岸)故纸堆里,把上至先秦两汉、下至晚清民国遗传下来的书籍,如牛犁地般一本本一篇篇解读了个遍。如果把这些书目统计出来,那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恕我不敬,我把这股“古籍解读热”称作“掘墓风”。这个词用得也许并不确切,但众多文化学术界的宿将新秀,的确都在向古人古事讨生活。
梳理卷入这股“掘墓风”中的文化人和学术人,我觉得他们的动因并不一致,虽然所打的旗号,都是弘扬“国粹”、弘扬传统文化。这其中,确有一部分人是在弘扬“国粹”,他们在古籍中也的确掘得了不少珍宝,而另一部分人,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其中:
一些是穷途末路的作家。正如残雪猛烈批评的那样,他们在写过一两部书后立即江郎才尽,只好转行。转行干什么?还有比点评古籍更省时省力又最讨巧的活计吗?
一些是坐不住冷板凳的学者。他们眼见得同行大讲三国红楼、孔孟老庄,不仅赚得英名满天下,而且赚得金银千万两,于是再也按捺不住,遂操起一本自己学有所专的古籍甚至课堂讲义,杀进了“掘墓”大军。
还有些根本就是文化学术骗子。这些人本来就不学无术,肚子里装着一团乱草,但又务虚名、图实利。他们信手翻翻某本古籍,就急不可耐地信口胡咧,哗众取宠并且蒙骗不明就里的受众。反正,不少受众瞧的就是个热闹,根本不会去深究。
在此,我要给这些“小算盘”们泼一瓢冷水:第一次听你说“刘备开公司当董事长,诸葛亮当总经理”确实很新鲜,可听多了这种油腔滑调,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而你找不出事实根据,就公开发表诸如“诸葛亮腿脚有残疾,所以才坐着四轮车指挥战斗”之类的高论并自诩“使诸葛亮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我就不能不点醒你:伙计,该看看心理医生了! 储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