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偏执”恐怕不能解释焚车撞人案
· 主旋律电视剧岂能硬伤多多
· 三聚氰胺,你还有完没完?
· 禁止假唱应自央视春晚起
· 不要人为放大“国考炮灰”的焦虑
· “政策博弈”是消协努力的方向
· 以内外分权来稀释“含权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主旋律电视剧岂能硬伤多多
  ■热点纵论

  最近在央视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台湾1895》,编剧加了不少调料,使得这部电视剧在历史正剧的框架内,总算也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再加上神秘的宫廷政治、热火朝天的战争场面、几个焦点人物的斗法争权,大腕演员云集炫技,这部电视剧还算“好看”。

  不过,才播出几集,便被网友“揭发”,不少细节违背起码的历史常识,硬伤雷人。比如,两朝权臣李鸿章、左宗棠被误称为“三朝元老”,提督、总督分不清等等,网上甚至产生了一股像给韩乔生编语录一样的挑刺热潮,这恐怕是编剧和导演没有想到的戏剧性效果。或许,这个副产品会歪打正着地带来收视率的攀升,但对央视来说,特别是视其为主旋律电视剧的有关方面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苦涩的讽刺。

  作为一个历史正剧,必须要在尽可能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不能为了“主旋律”而强扭角度,这样便会给观众一种不严肃的“解构历史”的不良印象,会让这类电视剧的传播效果打折。比如,邓世昌在接舰归国的途中,“义救”触礁的日本军舰,就有些贴标签的嫌疑,这表明编剧和导演,未能摆脱传统的“高大全”式的窠臼。

  面对网友的挑刺指责,制作人辩解说,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力作,并且声称,“我们这部电视剧在播出前已经请来了社科院专门研究台湾史的历史学家担当顾问”。现在我想知道的是,是社科院的哪些历史学家当的顾问?面对一些明显有违历史常识的细节,怎么就没能把住关,这算不算是失职?这都是非常令人关心的问题,甚至比电视剧本身,更让我们感兴趣。

  不少细节和情节的违背常识,一下子就雷倒了全国观众,让这部“主旋律”电视剧给人一种“山寨版”历史正剧的感觉,这种溢出的边际效应,如果也算是提升了收视率,不知道是让制作方弹冠相庆呢,还是会暗自羞愧?可能性更大的,恐怕还是前者。这就让我们对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什么不算很高,有了一个真切和深切的理解吧。(肖余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