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偏执”恐怕不能解释焚车撞人案
· 主旋律电视剧岂能硬伤多多
· 三聚氰胺,你还有完没完?
· 禁止假唱应自央视春晚起
· 不要人为放大“国考炮灰”的焦虑
· “政策博弈”是消协努力的方向
· 以内外分权来稀释“含权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不要人为放大“国考炮灰”的焦虑
  ■热点纵论

  金融海啸、跨国公司裁员,让瞄准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乱了阵脚。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招聘“调戏”后,他们发现还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靠谱。于是,“国考”报考人数再创新高,除少数幸运儿,“更多人充当“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

  (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我不知道哀叹为“国考炮灰”的学子,其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如何,如果他们学识平平,只是头上顶着北大、清华等名校光环,那么,在激烈的“国考”中成为炮灰,有什么好奇怪的?

  “国考”报考人数屡创新高,不是一两年的事了,就算今年没遭遇金融风暴的冲击,“国考”火爆也是意料中事。而“国考炮灰”成为流行语,显然暗含了很多学子这样的心理:金融风暴影响——工作越来越难找——只好报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难度陡升——“国考炮灰”大量出现。

  在这条“国考炮灰”生成链中,很多学子把原因全归咎于外部环境了,好像都是社会惹的祸,却少见他们的自省:我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有怎样的竞争力?

  “大学生工作难找”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论。在报道中,不少名校学生有着让人兴叹的就业标准:非500百强的跨国公司不去、非京沪等一线城市不留……如此要求,就是在经济形势大好时期,也不是谁都能如愿以偿的。那些碰了壁的学子有时应该自问:我的就业预期是不是高得与实际脱节了?至于在跨国公司求职不成转而参与“国考”的学子,就更功利了,他们只看到公务员的“安定、体面”,却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他们在大学接受的教育是否与之相匹配?

  报道中,一些学子坦承其实有民企要与自己签约,但他对公务员有“特别的偏好”,决定将“国考”进行到底。这足以反证:所谓的“大学生工作难找”很多时候是个伪命题,这当中的严峻感与焦虑感被人为放大了,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学子年纪轻轻就过于世故,精于利益得失的计算,而忽视自己职业成长的长远科学规划。所以,如果把“国考炮灰”用于自我调侃,则未尝不可,但如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探讨,那么,它根本就无法证明“大学生就业难”已到了让人如何寝食不安的地步。

  (肖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