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穆藕初34岁出国留学人称“穆老爷”
· “云雀号”上的神秘老头儿露出真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1 月 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穆藕初34岁出国留学人称“穆老爷”
  [内容简介]

  作者以历史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角度,用平实的语言详细记录了明清开始、经历民国时期直至中国建国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本土企业家的成长及兴衰。书中用6个清末民初最为著名的实业家的事迹,来追寻近代中国本土企业家的商业传统,其中包括了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卢作孚。

  [上期回顾]

  1924年8月13日,永利终于试工生产,然而生产出来的碱红、黑间杂。许多股东乃至发起人觉得投资打了水漂,抱怨声一片。英国最大的碱厂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想要出资和范旭东合作,都被他拒绝了。最终,在英国人的嘲笑声中,永利生产出了“合格中国碱”,并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亲写自传的企业家

  穆湘玥,字藕初,上海人。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学士、塔克塞斯农工专修学校农学硕士。1914年回国创办德大纱厂,接着创办厚生、豫丰等多家纱厂,长期任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理事长、中华劝工银行董事长,是黄金时代有名的“棉纱大王”,连任几届上海总商会会董,被毛泽东视为“新兴商人派”代表。1928年后曾出任工商部常务次长、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农本局总经理等职。他生前出版的著作有《藕初五十自述》《藕初文录》等,身后汇编为《穆藕初文集》。

  1943年,穆藕初去世时,幼子穆家修只有10岁,很多年以后,他在纪念父亲诞辰130周年时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人勃德等编的这本大书,这是1925年上海一家传记出版公司出版的,翻开第61页的穆藕初中文小传,最后有这样几句话:“以外貌言,无有知其为中国之棉业大王者。君为人和蔼,交友以信,举止正大,见识宏远,中西人士无不乐于相处。噫!如君之才高德备,诚可谓中国第一人物矣。”

  被外国人誉为“第一人物”的穆藕初当年只有49岁,他创办的几个企业相继失败,他大病了一场。他在病中回望半生的奔波劳碌、成败得失,反躬自省,写下《藕初五十自述》,这也许是中国企业家亲手写下的第一本自传。

  “穆老爷”留学美国啥都学

  穆藕初一生中拥有无数“第一”,他是第一个拥有美国硕士学位并回国办厂的实业家,在1914年的中国,毫无疑问,他站在了时代的前面。同时,他也是在一个最有利的时机开始创业。同乡好友黄炎培追忆,他虽然早年就学习商业,如果不是立志上进,到夜校苦读英文,“终其一生不过一商人而已”。他生在一个普通的棉业世家,只读过8年私塾,做了11年的花行学徒、职员,却自学英语,当上龙门师范英文教员、海关职员,还做过铁路警察长。1907年,已经32岁的他深感振兴实业的必要,尤其想致力于农业改良,一心去美国留学。两年后,在妻子、朋友、亲戚的资助下他终于登上赴美的轮船,是年34岁,被威斯康星大学的同学戏称为“穆老爷”。

  他在威斯康星学英语、普通知识,然后进伊利诺大学学农业,最后到塔克塞斯农工专修学校学纺织,研习科学管理法。1913年,科学管理法创始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问世不久,他就远道前往当面请教,穆家修说,穆藕初从南部的得克萨斯赶到费城,登门向泰罗求教。所谓弄斧需到班门,他是唯一一个直接向泰罗求教的中国人。

  他出国留学有很强的目的,在那个时代的留美学生中,他的阅历之丰富也是罕见的,和一般留学生单纯地求知不同,他从怎样种棉花,怎样种好棉花,怎样把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到怎样办工厂,怎样管理工厂,有目的地、整套地系统学习,黄炎培之子、水利学家黄万里感慨地说:“这样有计划的、跨专业、多学科、成套学的留学生,在他之前没有一个。我留学回国已五十多年了,也还没听说有这样学成归来的第二人。”

  一回国就和棉花较上了劲

  1914年,穆藕初留学归国那年已39岁,当时他有两个选择,进入肥皂业或纺织业。经过调查,他决定做纺织业,但没有资本,在哥哥穆湘瑶(穆湘瑶,1874~1937年,字恕再,又名抒斋)及一些朋友的支持下,8个月才筹措到20万两资金,其中他个人只借到1万两银子。

  1915年6月,位于杨树浦的德大纱厂(无限公司)开机,哥哥为总经理,他为经理,实际主持厂务,纱锭不过10400枚,但他办纱厂从一开始就和别人不同:一是改良棉花,也就是从原料抓起。1915年1月他创立“穆氏植棉试验场”,前后至少花了5年时间研究棉质,1918年开始招聘实习生。当年10月,他和聂云台等4人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在江苏、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买下1500多亩地,开辟棉花试验场,大力推广种植美国的脱籽棉。经他倡议,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设立植棉委员会,买美棉种子送给各省试种,提供植棉技术咨询,印刷改良植棉的小册子,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棉农解释改进植棉的方法,其中有他自己写的《植棉改良浅说》,1917年8月第一次就印了上万册,还在《申报》发布广告,任何人都可以索要,诗人应修人1919年是一个钱庄职员,写信给他:“设棉场,办纱厂,衣被众生,天下欢腾,先生真实业家也。”

  德大创办之始,穆藕初事必躬亲,白天监督、指挥工人安装机器,晚上规划各车间报表的样式,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他将亲拟的报表样本交给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参照填写,一日一报,内容包括生产进度、原材料消耗、成品数量等,以便及时掌握耗材、用工、用时、数量、质量等动态情况。这在当时都是创新,在此以前,中国的企业没有科学的报表,他设计的报表因此逐渐被各企业效仿。

  在管理上,他一开始就着手以工程师、技术员制代替传统的工头制。在财务上,他虽然仍保留了旧式的单式记账方式,但已引入复式记账法。在生产上,他采用当时领先的新机器。他的革新之举轰动上海,《申报》曾多次报道,厂还未开机,就因引入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美式纺织机,而被称之为“中国实业界之一线光明”。10多年后,他在1931年的中国纺织学会新年联欢会上演讲时,感慨地说,晚清时最早办纱厂的至少是个候补道,无所谓工程技术,只要责成工头多少棉花进厂,出多少棉纱就可以了。他回国之时各厂情况也大致如此,都是低效率的工头制,没有专门的工程师,一切都由工头支配。有的厂门口还供着“关圣爷”。当然他也不是完全不用工头,但工人进厂一律要经过厂方统一考试,工头推荐的工人也要通过考试才可。

  注重管理的民营企业家

  曾长期追随穆藕初的毕云程称他是一个“没有资本而富有天才的民族工业家”。德大纱厂的成功靠的不是雄厚的资本(1万多纱锭不过是个中小企业),靠的是新机器、新技术,特别是新的科学管理法。一句话,他给中国企业注入了新元素。1916年6月,北京商品陈列所举办产品质量比赛,德大纱厂的“宝塔”牌棉纱名列第一,质量超过一般华商纱厂,也优于外商产品,被誉为“上海各纱厂之冠”。

  为尝试科学管理法,减少劳力,提高效率,穆藕初在德大挑出40名精干女工,将原来两个人管一部车改为一个人管,工资则由每天4角提高到6角,也就是一人做原来两人的工作,结果出品数量、质量都一样。但是,三天后,这些女工纷纷抵制,不愿这样做,说再这样做下去要生病,一再换人都是如此。经调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其他400名女工不许她们做,如果一人抵两人,就会有一半工人失业。因此,不许她们做,再做就要她们“吃生活”(“吃生活”是上海话,意思是挨一顿揍)。最后他作了妥协,推出减少废花的奖励制度,给每人加工资,让她们极力减少废花,就是奖励工人节约原材料,效果显著。工资支出虽然加大,但废花少了,还是合算。这样做就是抓质量,创优质产品。

  穆藕初一贯认为科学管理才能出效益,在办厂实践中逐步将泰罗的科学管理法本土化,与泰罗强调时间、动作不同,他更强调人的因素。他把自己的管理法归纳为五个化,即纪律化、标准化、专门化、简单化、艺术化,其中艺术化就是要使人在工作中感到乐趣,从而提高效率。穆家修告诉我,穆藕初很早就注意改善劳工条件,盖俱乐部,让工人上夜校。他认为只有工人爱干,才能干好工作。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