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产自大连的鸡蛋在香港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多数专家怀疑是鸡饲料中被加入过量三聚氰胺。调查表明,在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已成公开的“行业秘密”。在饲料中加三聚氰胺,五年前从水产养殖行业开始,后逐渐向畜禽养殖等行业蔓延。更令人吃惊的是,加入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基本来自于化工厂废渣。
(10月30日《南方日报》)
可以给三聚氰胺正名了——它就是“蛋白精”。一、它是从化工厂废渣中提取的一种科技产品;二、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早在2004年,该公司就开始生产“生物蛋白精”,并在网上公开求购三聚氰胺废料;三、饲料行业内人士透露,“蛋白精”在饲料行业内生存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年。
由此可见,三聚氰胺绝不是“偶然”污染了牛奶或鸡蛋。它是专门研制——从化工厂废渣中提取,专门生产——有公司产品是“生物蛋白精”,又有专门使用范围——需要提高蛋白含量的产品。由三聚氰胺变身“蛋白精”明显是一个研发、生产、销售的一条龙;“蛋白精”是一个科技产品,但它却是一个没有人性的科技产品。
英国学者施诺提出两个文化:一个是人文的文化,一个是科学的文化。前者以“人”为中心价值,后者则以“技”为中心追求。施诺说,两个文化的分裂,使人不能对“过去”作正确的解释,不能对“现在”作合理的判断,同时也不能对“未来”有所展望。
回头看三聚氰胺,无论是添加在牛奶里,还是添加在饲料里,都是利用科技的力量增加蛋白含量。显然,这是“科学的文化”。但作为一种化学品,三聚氰胺食量过多,有害人体健康。“蛋白精”显然是没有考虑“人文的文化”,因为人文的文化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而食品里添加三聚氰胺恰好是与之相悖。
人们对科技的担心往往是宏观的,比如科技发展让我们处于一个未知的世界里,科技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复制人、克隆人而引发的科技伦理讨论,而唯独忽视了科技在微观上的影响,“蛋白精”之外,又有“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而在这些“科技”的背后,却以残害生命为代价。
“蛋白精”是标准的要“科技”不要“人命”。“科技”必须以人为本,如果那些发明、发现三聚氰胺有利于增加蛋白含量、有利于蛋鸡下蛋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尊重人、敬畏生命,如果以“人”为中心价值的“人文的文化”与以“技”为中心价值的“科技的文化”能够融合,还需要用生命和健康为国人普及三聚氰胺知识吗? (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