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民国著名教授二十余人,都是当时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如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章太炎的疯……同时,作者还披露了鲁迅与顾颉刚、苏雪林与鲁迅,以及林徽因和徐志摩、金岳霖等人之间的是非恩怨与感情纠葛,展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上期回顾]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曾经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晚清诗歌大家。陈寅恪本人,则因为学识渊博、成就卓著,被称为“教授之教授”。然而,即使在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陈寅恪仍旧是一个谜。比如,他曾经游学欧美多年,学术造诣受到国外一流大学教授的称赞,然而,他却一直没有一个过硬的洋文凭。
跳级考入北大本科
朱自清,原籍浙江,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名自华,号实秋。寓意春华秋实的意思。六岁时,随父母定居扬州。一九一二年,朱自清十五岁时,做官的祖父菊坡公去世,从此家道衰落。
一九一六年暑假,朱自清考入北大预科。同年十二月,与武钟谦结婚。一九一七年二月三日即到北京上学。这一年暑假回扬州时,因感觉家庭经济困顿,希望跳级考入北大本科,遂改名自清,字佩弦。后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一九一九年一月一日,《新潮》杂志创刊,朱自清成为会员之一。《新潮》杂志由傅斯年等人创办,在当时的影响仅次于《新青年》。一九二○年五月,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提前一年毕业,暑假后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来的还有中文系毕业的俞平伯。这是朱俞二人相识的开始。同年十一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朱自清成为会员。一九二一年暑假,朱自清就聘扬州江苏第八中学教务主任。因与校长意见不合,很快就辞职了。
不久由北大同学刘延陵介绍,就聘上海中国公学,教授国文。叶圣陶当时也在中国公学执教,共同的志趣爱好使二人很快成了朋友。朱自清在中国公学呆的时间并不长,因学生风潮,朱自清又离开中国公学重回杭州一师教书。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五日,《诗》月刊创刊,创办者主要有刘延陵、叶圣陶、俞平伯、朱自清等人,杂志由中华书局印行。一九二三年八月,朱自清与好友俞平伯同游南京,夜泊秦淮河,领略秦淮风韵。这次泛舟河上,给两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年秋天,朱自清到温州十中教书。十月十一日,完成著名的游记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发表后被时人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至今仍被视为描写秦淮河的名作 。
朱自清对待写作一丝不苟,教书也十分严谨。在温州时,他的学生陈天伦回忆:“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脸。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最初我们对他都无好感,至少觉得他比别的先生特别啰唆多事,刻板严厉。但他教书的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一九二五年暑假后,朱自清就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做人教书都一丝不苟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八月五日,日军占领清华园,朱自清收拾行李准备南下,九月二十三日只身冒险离开北平,经天津、青岛、徐州、郑州、武汉,在途中遇到南下的闻一多。十月四日,朱自清到达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担任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主任。一九三八年二月,临大准备迁往昆明。闻一多自南岳往长沙,参加学生组织的湘黔滇徒步旅行团,步行入滇。朱自清与冯友兰等十多个同事,坐汽车从长沙到桂林,三月四日抵到昆明,四月四日到达蒙自。临大文学院暂设这里。
五月四日,临大正式改名为西南联大。这一天朱自清应学生邀请演讲。暑假后,联大文学院从蒙自迁回昆明。十一月八日联大正式上课。
在西南联大时,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朱自清对教学仍然一丝不苟。据冯锺芸回忆:佩弦先生常住单身教师宿舍,朱师母和孩子们远在成都。他多年来吃发了霉的陈仓老米,胃病常犯,病了也得不到调养……我读了他开设的‘中国文学批评’等两门选修课。记得听课的有七八个人,坐在一个小教室里。抗战期间,条件很差。佩弦先生的课,需要引用的资料很多,这些全都由他自己写在黑板上。两堂课里,黑板总是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弄得他两手白粉,甚至累得两颊泛红。不论板书、讲课,从来都是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他书法秀拔,分析透彻。他对学生要求严格,经常随时提问。虽不曾批评过哪一个,但从他的脸色、眼神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回答是不是满意,因此,学生有些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家都兢兢业业,阅读有关资料,思考问题,不敢稍有懈怠。
战时西南联大的教授生活异常艰苦,物价一再上涨,工资打七折拿,一个人的工资要分几处用,常常入不敷出。冬天,朱自清常常穿一件赶马人用的毡披风从乡下进城来上课,样子十分古怪,街上人好奇地看着他,但他仍然昂首阔步,并不在意。何善周回忆:“三十一年冬天,气候格外寒冷,旧皮袍不好穿着出门,既没有大衣,又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他便趁龙头村的‘街子’天,买了一件赶马人披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细毛柔软而且式样好的比较贵些。朱先生买不起,他买了那种便宜的,出门的时候披在身上,睡觉的时候还可以把它当作褥子铺着。”
朱自清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不怕得罪人,同事之间一向为别人考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辞去图书馆馆长前,特地把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掉,以免给后任带来麻烦。“等到朱先生结束代理馆长职务办移交时,朱先生先把某某辞退。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张清常《怀念佩弦老师》)
他的认真劲还体现在授课上。据弟子王瑶回忆,他当年上朱自清先生的“文辞研究”课,由于是关于中国文学批评的专门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什么人上这门课,当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坚持开课。朱自清一向十分自律,当时他在昆明五华中学兼教一班国文,一次联大临时开会不能分身,他一早专门赶到五华中学请假,此事给许多人留下很深印象。
去世时体重只有35公斤
一九四八年六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天天贬值,一包烟要几万块钱。教授薪水虽然月月在涨,但物价涨得更快,法币也贬值更快,一时民怨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政府想出一个办法,发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与此同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表了侮辱性讲话。北京一些教授知识分子为揭穿国民党政府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施舍之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八日,为抗议美国政府扶日政策对中国人民的侮辱,朱自清愤而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六月十八日,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
这时朱自清的胃病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只能吃很少的东西,一吃就吐。家里还有大大小小七个孩子,负担极重,但他对自己的决定毫不后悔。逝世前一天,他还嘱咐夫人:“有一件事得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
一九四八年八月六日,因胃病加剧,朱自清住进北大附院,十二日十一时四十分去世。去世时,朱自清的体重只有三十五公斤。死前桌子上还留有半篇文章《论白话》,只写了一千七百字,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遗产。
民国教授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