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现在是外汇储备买资源的好时机
· 三聚氰胺残留标准不能成谜
· 黄兆峦案别为流言留下缺口
· 吸毒局长何以能隐藏至今?
· 敬畏消费者不合作的力量
· 腐败是房地产业的一颗毒瘤
· 教育官员何以降至小学标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2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黄兆峦案别为流言留下缺口
  ■热点纵论

  廉江政协副主席黄兆峦被刺一案的三名疑犯落网后,警方通报称,此案是报复性伤害致死,是“个人恩怨”非雇凶杀人。但在“碧海银沙”“廉江在线”等网站上流传着各种猜测,不少网友表示,黄兆峦生前与女学生发生关系,遭该女生的男友报复。(10月28日《新快报》)

  这几乎是必然的事。当地警方一方面宣布政协副主席被杀案成功告破,并且接受了有关方面15万元的奖励,一方面却对导致黄兆峦被报复的“个人恩怨”讳莫如深,不肯透露半点细节。既然选择了信息披露,就没有必要吞吞吐吐。警方对案件信息披露不全,恰恰为流言创造了生成的动力和缺口。既然是报复伤害致死,那么人们需要知道受害者何以招致报复,毕竟遇刺的是个政协副主席。

  阻止流言非常简单,完全的信息披露足以剥夺任何流言生存的空间。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近年来无数教训反推出的公式,最近哈尔滨警察命案引发轩然大波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目前网上关于黄兆峦案件“个人恩怨”的猜测,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是流言还是谣言,抑或如受害人弟弟所言,是对方释放的信息烟幕,我们无从判断。但宣告案件水落石出并已拿到奖励的警方,显然不能持同样的态度。他们应当知道“个人恩怨”的内涵直至细节,不予披露的理由或许在于为官者讳、为死者讳,或许在于尚有进一步核实的必要。但不管如何,警方不应当向社会敞开一个信息的缺口。至少,他们可以对暂不披露作出一个合理解释。

  信息有缺口,流言来弥补。公开真相是减少震荡与猜疑的良策,这样一条原则正在被哈尔滨事件的走向所验证。廉江政协副主席被杀案当然有它截然不同的特点,但在信息公开、真相披露的问题上并不能成为例外。没有滞后不加保留地公开真相,这是处理一切公共事件理应遵循的原则。(周东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