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1月28日的下午,冬日里阳光和煦,徐州市区一家没有名字的小照相馆里,随着相机“咔嚓”一声,六张青涩的笑脸被永远定格下来。如今,照片已经泛黄,照片上的六位帅小伙也都接近古稀之年,他们中的班长刘迪忠(前排右一)非常想在有生之年再见见两位南京籍的战友。
1962年仲夏的一个中午,大雨来临前的南京异常闷热,离高考还有几天,19岁的金陵中学高三毕业生刘迪忠却在收拾行李。三下两下吃完饭,他匆匆赶到了浦口火车站报到。这是一列送新兵的列车,送行的家人除了恋恋不舍,还带着一丝悲凉。“当年国际形势紧张,人们都感觉随时会爆发战争,不少家长都像看孩子最后一面似的在送行。” 刘迪忠回忆道。
当时的蒸汽火车从南京到徐州用了一整天,刘迪忠被分在了徐州驻在郊区某军直属防化连,全连南京兵就占到了1/3,刘迪忠所在的二班就有六名南京小伙。“身在异乡,听到南京话都感到非常亲切。”刘迪忠说,初次见面大家还都含蓄着说普通话,但夹杂其中的南京腔还是一下子被相互听了出来,大家拥抱一笑,马上就像熟识的老朋友一样。
光阴如梭,直到1967年冬天刘迪忠退伍,大家都一直担心的战争也没爆发。除了艰苦枯燥的训练,脱下防化服每次能倒出半脸盆汗水之外,五年半军旅生涯留给刘迪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战友情。“我们当年外出作训条件很差,六个人的帐篷全班九个人一起睡,晚上出去方便一下位子就没了,我们六个南京兵每次都是挤在一起睡。”相互间没有豪言壮语,却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无私相助,战友情化作一个个片段,四十年后在刘迪忠的脑海里依然清晰。
到退伍时,刘迪忠已经升为班长,在他的提议下,全班破天荒拍了一张集体照。一星期后,大家就依依不舍地各奔东西。回到南京,六个战友分别到了铁路、港务、南汽等各条战线,受到当时通讯条件的制约,此后一直没再联系过。
1997年,在照片上另一个战友杨玉佩的张罗下,刘迪忠参加了一次全连南京籍战友聚会,当时三十多个南京兵来了二十几人,班里除了陈国华(前排左一)、王礼宝(后排居中)两人联系不上,其他都来了。“当时经常吃不饱肚子,我饭量又大,他俩都省下自己的一份小土豆传来传去、最后送到我手中的情景在我脑海里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两位最亲密战友的缺席让刘迪忠非常遗憾。
转眼又过了十多年,刘迪忠按捺不住又准备组织一场战友聚会,这一回,全连联系到的人只有十几个,最亲密的这两位战友还是杳无音讯。 “当时大家都快退休了,现在打单位电话都找不到人,不少同志家里的电话也变更了,那时移动通讯还只有BP机,自然也全部作废了。”刘迪忠说,自己非常想在有生之年再见见两位应该还生活在南京的战友,或许见面有千言万语,或许大家一句话不说就相拥而泣,但如果见不到人,将是自己一生的遗憾。
照片上刘班长苦苦寻找的两位“帅小伙”,你们看到了吗?
快报记者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