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抗击金融风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胡锦涛呼吁共渡难关
· 认 错
· 针织公司老板7点就上班
· 南京楼市尚在秋天,还没入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2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针织公司老板7点就上班
  [海啸,在我们身边]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冲击着全球。对中国而言,中小型外贸企业所受影响最大。据苏州市中小企业局的相关人士分析,苏州市12万家中小企业中,今年难以为继的将近三分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金融海啸就在我们身边”。

  金融危机让许多中小型外贸企业生存艰难     资料图片

  早晨7点钟,谢菊根就来到厂里——近来每天如此。他是正大针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做这行已经33年,企业就像他的孩子。如今,企业生存面临着危机,让他寝食难安。

  企业生存越来越难

  谢菊根的正大针织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规模有一个多亿,年销售额在1500万美元上下,在苏州的针织行业内也是数得过来的大户。“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但我的订单没有减少太多。主要是因为在我的100多份订单中,80%是国际市场终端客户的直接订单。要是从外贸公司接单,恐怕企业也要关门了”,谢菊根说。据了解,正大的产品主要是欧美客户的来样加工,年出口服装约140~150万件,其中,里斯克莱伯、杰普的BONANA、梅斯的INC都是欧美市场的一线品牌。

  在苏州工业园区,先前有大大小小1000多家针纺织企业。谢菊根说:“现在最多剩下200来家,这些企业没有客户渠道,主要依赖外贸公司收购。国际经济不景气,一些外贸公司资金链断了,无力接单或是不能及时接单,小企业就断了订货渠道,也就断了生计。另一方面,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劳动力成本也上涨20%,可外贸公司不管这些,该赚的钱照赚,负担全部要由企业扛下来,这哪里吃得消呀?”没有订单企业要死,有订单承受不了成本负担,企业也要死。这样一来,勉强支撑的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因为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本来就不强,关闭企业止损成为唯一出路。

  但是,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拿到直接订单并不容易。据了解,一般国际品牌的终端客户都会根据历年的采购记录,选择3~4个品牌信誉度高的生产厂家直接订货。记者在中国市场监测网上查看了正大公司的信誉等级,上面显示的是“优+”。但能做到这样程度的企业,其实并不多。

  汇率差让他坐地赔钱

  在正大针织公司,记者和董事长一道算起了账:

  以美国梅斯百货旗下的品牌BONANA为例。一件丝棉混纺的针织服装在正大的出厂价是18~20美元,到了美国市场上卖69.9美元,这是美国市场普遍能承受的品牌价格。由于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面料的成本大约要13美元,人工成本达到4.7美元,再加上纽扣等辅料2美元,一件服装的实际利润只有0.7美元。“有利润就已经算很好了,还有很多产品根本无利可图,不做又不行。现在企业算成本账只能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拉扯起来算,心里才能平衡。我撇开固定资产的投入不算,通过减员增效在管理上找回3%,原材料上通过标重改实重由上游厂家分担4%,但企业总成本至少有3%~5%是无法消化的”,谢菊根又叹了一口气。

  最让谢菊根耿耿于怀的,莫过于眼下的汇率差。

  我国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也就是说,正大生产的针织服装卖给美国人,美国人是用美元和正大公司结算,但是要经过外汇结售汇的环节,正大拿到的是美元换成的人民币。谢菊根说:“人民币没有升值前,我用1美元换8.3元人民币;现在按照订货当期人民币汇率,我只能换到6.8元人民币。美国客户每件服装给我的美元没有少,可是换成的人民币却少了1.5元。一年按照1500万的销售额算,光是人民币升值因素,我们少收的钱就相当可观!”

  而正大仅仅因为这一项损失,一年实际利润就减少了15%。这对一个在固定资产上刚刚投入5000万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明年还要裁员200人

  在苏州工业园区,许多企业因为体量较小,无钱可赚而关门,但是对于正大公司来说不能。正大针织公司原来有1200名职工,现在只有800名,谢菊根说:“按照目前的情况,计划明年企业再减少200人”。

  国内针织服装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苏南地区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以正大公司为例,在鼎盛时期,除了企业本身在岗职工外,最多时有大约1万名周边的人口,根据季节性和临时性的供货需求,为企业提供复杂工艺的手工制作。而现在因为国际经济不景气,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左右,企业不得不裁员。

  众所周知,针织服装生产工艺中,比较复杂的手工工艺原本属于高附加值的部分,但是人力成本大幅上涨,却成为企业的风险所在。谢菊根说:“现在对于一些工艺复杂的订单,我们都不敢接了。接下来的话,就是一笔负担。现在一段纱、一块零头面料我都要把它利用起来”。

  不能完全依靠退税

  从11月1日起,国家提高针织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个利好,但是在整个采访中,谢菊根颇不以为然。深谈之后才发现,这后面潜藏着另外一层隐忧。

  早几年,针织类产品的的出口退税率是17%,后来降到了13%。降低税率带来的减利效应,使得很多靠“吃退税”生存的小企业活不下去了;但对于像正大公司这样的企业,则可以通过管理找回一部份利润。如今,谢菊根的隐忧在于:国际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观,退税养活了一批靠低层次竞争的企业,这些企业投入小、成本低、靠压价揽订单,但是只要抓到一单就可以通过退税赚上一票。“我现在有些订单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原因就是国内针织行业的无序竞争太激烈,你不做别人做,长此以往市场的份额会受到影响。你要是非争这口气接下订单,那你就永远不敢投入、不敢搞管理升级,永远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和别人竞争”。

  此前,苏州市经贸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记者获知,虽然受金融风暴影响,目前苏州许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但也有一些企业通过调高效率,改变产品结构实现了盈利。“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时也只能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关键还得依靠中小企业自身。”谢菊根也承认,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完善企业管理才能渡过难关。

  快报记者 张欣

  见习记者 何寅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