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以民生财政应对金融危机寒流
· 如何解读“书记出国不归”?
· “警察命案”真相需系统还原
· 两个公民的死亡,一样透明的期待
· 请布朗首相进一步解放思想
· 城管变身公务员是把双刃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警察命案”真相需系统还原
  【学者视线之肖余恨专栏】

  哈尔滨“六警察涉嫌打死22岁青年”事件,现在搅成了一锅粥,案情几经反复,舆论波涛汹涌,只有完全、具体、客观地还原真相,才有助于此案的审理,并尽快平息这一杀伤力巨大的舆论事件。

  “10·11”事件发生后,第二天媒体就进行了报道。遗憾的是,报道是有误导的。尽管这一新闻的要素确是“六警察”“斗殴”“死人”“大学生”,但就像医改报告都是用汉字写的,凑在一起却让人看不懂一样,记者有意无意地将几个要素非常主观地进行了组合,“六警察斗殴打死大学生”,其导向性显而易见。再加上现实中确有少数警察滥施暴力,因此,这一新闻马上就成了很多网友发泄不满的出口,形势对警察极为不利。

  不过,两条信息的披露让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一是双方冲突的视频。视频显示:死者林松岭确实表现得凶猛好斗,攻击性很强。“六警察”一度非常克制,最终失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另一条重要信息是:有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发现死者林松岭的父亲是当地开发商,其舅舅是当地政府高官,等等。并且,当晚他们是开奔驰车来的。“衙内”的符号出现之后,舆论从讨伐警察变成了声援警察:打死这样的“衙内”是为民除害。

  与此同时,另一方也展开了舆论反击。有网友披露,有一名参与斗殴的警察,其父亲是当地铁路公安的主要领导。身为警察,酒后驾车,无端制造摩擦,又不愿息事宁人,终致冲突爆发。因此,这场“斗殴”,既是拳头之争,又是权力之争。两败俱伤的悲剧,被叙述成“狗咬狗”了,语言暴力可谓淋漓尽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社会思想的一个符号,依此可以洞见,一些网民的思维,是被怎样的不满和仇恨所裹挟,又有多么可怕。

  林松岭死了,这是一个悲剧。即便他真的身世显赫,一个鲜活的生命的遽逝,也没有理由让手握“正义”的人亢奋若斯。同样,六个前程似锦的警察,因一起本可避免的冲突,让自己的人生方向发生逆转,这也是让人痛心的,没有理由对他们的处境幸灾乐祸。

  案发不久,哈市警方澄清了关于林松岭的家世传言“与事实不符”。不过,留有瑕疵的是,警方没有澄清关于当事警察父母身份的传言是否属实——如果传言是真的,此案的处理不仅要彻底公开,而且当地警方要回避。另据报道,警方拒绝了林松岭家人公布完整视频资料的要求,这就很难让人不产生丰富联想了。

  现在,当地警方已经承诺,必要时,尸检要请公安部介入、请媒体参与,全程录像。有评论认为,警察不能被“妖魔化”,要给警察说话的机会,其实这是多余的:因为公布录像和死因鉴定都有利于警察。或许,录像、旁证资料、尸检,可以还原事实真相,但这只是一部分。汹涌于网络的各种传言,同样是真相的组成部分,有必要一一加以甄别,大者如“直系亲属”的身份,小至“奔驰”车子之类。同时,用官方的话说,网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这些谣言,“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果真如此,就有必要进行调查,看看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样说、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而这,恐怕也是真相的重要一部分。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