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咖啡中添加的奶精其实和牛奶没有任何关系
· 我正和杨晓约会桃花却打来电话说手被刀切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0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咖啡中添加的奶精其实和牛奶没有任何关系
  [内容简介]

  好看的颜色、可口的味道,商场和超市里的很多美食,居然都是添加剂做出来的。

  《食品真相大揭秘》告诉你根本想象不到的食品加工背后的真相。作者在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己的经验,带领普通消费者深入食品加工的“背后”,让你了解根本想象不到的真相,并教你怎样选择真正的好东西!

  [上期回顾]

  商店里卖的很多所谓酱油和料酒,其实并不是按照传统方法酿造的,而是用各种添加剂勾兑成的。照这种法子,一瓶纯米酒可以勾兑出来10瓶酒。制盐行业内也存在着严重的欺骗和弄虚作假。人工添加氯化镁、氯化钾,所谓的“饱含海洋矿物质”的盐就制作完成了。

  用精制白糖做出来的“健康红糖”

  除此之外,醋和糖的传统做法也被取代,使用添加剂制作假货的生产方式成为主流。情况大同小异,就不详述了,在这里只针对红糖说一说。红糖、精制白糖营养价值相差不大,但自从有人说“精制白糖对身体不好,红糖好”之后,红糖就开始热卖起来。那制造商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把精制白糖用焦糖色素染色后作为红糖出售。粗糖也是用焦糖色素染色的。因为只是把外层染过而已,所以上了色的粗糖泡在水中时,茶色就会溶解,露出透明的粗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红糖、粗糖都是经染色后出售的,也有没有染色的真品。

  在超市里比较一下产品背面的标示,就很容易明白。染过色的写有“焦糖色素”。“红糖里应该不会使用添加剂。”在说这句话之前,先请看一下食品包装的“背面”。

  我们讲了一些常用调味料的情况。你家的调味料真的没有问题吗?

  请走到厨房里,看一下食品包装的“背面”。不知什么时候起,餐桌已经被“××式调味料”所占据。不单单厨房里的情况是这样,超市里卖的寿司、纳豆附带的小袋酱油,面馆里的拉面汤——这些也都是酱油式调味料。桶装面、冷冻食品、副食品都是一个样。

  不知不觉间,我们把这些用添加剂做成的假货、赝品吃进了嘴里。请看一看你家厨房里的调味料。糖、盐、醋、酱油、酱,还有料酒、汤料……

  怎么样,“背面”写着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吧。那些就是食品添加剂,我在后面还会详述的。事实上,调味料市场早已充斥着假货了。而孩子们把那种赝品的味道当作了真品的味道。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有些生活书刊经常详细地介绍怎样买到便宜东西的小技巧,甚至还有“酱油138日元、砂糖98日元”这样的最低价格表。

  “买得便宜=贤惠主妇!”就差这样说了。但是,这些书刊丝毫没有提及“为什么会这么便宜”这一关键问题。有的酱油要1000日元,而特价酱油才198日元,为什么价格会相差5倍?

  再重复一遍,这种“简单的怀疑”精神是很重要的。我们平常不大会看,其实原因都在“背面”写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加以比较,就直奔特价酱油的人,难道真的是“贤惠太太”、“聪明消费者”吗?调味料是饮食的关键,我们值得自豪的饮食文化,就要从调味料开始崩溃了。

  用水、油和白色粉末做成的奶精

  我曾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某个可以外带的咖啡店,一个年轻女子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几杯刚买的咖啡,同时在用手机打电话。

  “咖啡买了,大家需要牛奶吗?”大概受同事或朋友所托,她来给大家买咖啡。“××和××不在?是吗,算了,随便拿几个吧。反正免费的。”她面前放着一堆免费的小份装奶精。她随手拿了五六袋,潇洒地走了出去。

  我不禁要问读者一个问题。“为什么奶精是免费取用的,你想过吗?”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会问:“你觉得奶精是用什么制成的?”大家都稍有困惑,“哎,这个问题没想过”,之后大部分的人会回答“牛奶”、“鲜奶油”。

  但事实是,奶精不是由牛奶或鲜奶油做的,而是在植物油(具体说是“氢化植物油”,其中含“反式脂肪酸”,是不健康成分)里加水、添加剂混合搅拌,做成的类似牛奶的东西——这就是奶精的真面目。使用植物油,比用牛奶和鲜奶油要便宜得多。因此,才可以免费取用。

  而且,如果看看“背面”的话,就会明白。“植物油、乳化剂、增稠多糖类、pH 调整剂、着色剂、香料”,上面写着这些成分,“牛奶(鲜牛奶)”却只字未提。容器包装上也没有“牛奶”的字样,而是用“咖啡用奶油”、“奶精”表示的。

  虽说看了配料表就会明白,但往往配料表只在总包装上才注明,而小包装本身并没有写。食品卫生法规定,小包装(表面积在30平方厘米以下)上可以不用标示配料。所以在咖啡店及餐厅里,我们无法看到其“背面”。

  在植物油里加水搅拌,就能做成“牛奶式”的东西,但大家都知道,普通状态下水和油是不能互溶的。这样就需要用到添加剂了。

  首先,使用乳化剂。乳化剂就是界面活性剂,可以使油和水混到一起,乳化成像牛奶一样的白色。但还不像牛奶那样黏稠,所以要用增稠多糖类使其黏稠。乳化剂和增稠多糖类可以“合并标示”(后面会提到),所以用多少种都没关系。然后要用到焦糖色素,将其着色成极淡的茶色,使之看上去就像奶油的颜色。为了长时间保存,还要加入pH 调整剂,另外再加进具有奶油香味的香料。

  所以你经常加进咖啡里的那种奶精,是用水、油和若干种添加剂做成的“牛奶式植物油”。我在演讲的时候,经常在现场演示奶精的做法,每次会场都会响起惊讶声。谁也不知道这幕后的故事。的确,没有法律规定不能用植物油做奶精。但是,这些难道不都是些仿冒商品、假冒商品吗?这种仿冒、假冒商品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我们消费者也应该反省,奶精为什么会在咖啡店里码放成堆、随便取用呢?有多少人能抱着这种“简单的怀疑”精神,想一想其中的理由呢?(当然,并不是说所有随便取用的都是不好的。)

  不仅是奶精,如果没有怀疑精神的话,不管什么时候,都易中制造商的下怀。在这种仿冒食品、假冒食品横行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具有一双鉴别真假的慧眼。

  pH调整剂其实是多种添加剂

  中午时分,某便利店。上班族Y先生(35岁)正在挑选午饭吃的饭团。他将饭团一个个地拿在手里,专心地读着“背面”。

  “因为妻子跟我说最近发生过牛肉仿冒事件,必须好好看了标示再买。但实际上,看了标示也不明白。”Y先生一边说着,一边挑了一个鲑鱼饭团。标示上有pH 调整剂、甘氨酸、调味料(氨基酸等)。比起其他的饭团,标示的添加剂算是少的。

  “3种添加剂,种类少的应该好一些吧。”Y先生拿起饭团走向收银台。

  但是,Y先生拿的饭团里所含的添加剂不止3种,实际上少说也有6种,多的话有可能有10多种。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合并标示。

  合并标示,指的是把若干种添加剂算作一种进行标示。食品卫生法规定,香料、乳化剂等,如果是用于同一目的,可以算在一起合并标示。这一规定的本意是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但对于添加剂公司、食品加工业者来说,没有比这再方便、再好的法律了。比如说防止食品变质、变色的pH 调整剂。这不是哪一种物质的名字,而是柠檬酸钠、醋酸钠、富马酸钠、三聚磷酸钠等添加剂的集合体。通常会使用四五种,如果不加入这么多的话,pH 的调整效果就不会显现。

  把一长串四五种化学成分的名字全部标示的话,会给人大量使用了添加剂的坏印象,令人生厌。而合并标示只需写pH 调整剂就可以了。这些合并标示的添加剂,没有使用基准,我们普通人根本无法知道具体使用的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

  只要标着香料、酵母类等字样,说明都是合并标示。使用香料是为了调出想要的香味,从600多种添加剂中,选择若干种混合而成,其种类和混合比例之复杂,连制造商自己也不一定搞得明白。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